月球“嫦娥石”发现背后,这项技术立了大功

【月球“嫦娥石”发现背后,这项技术立了大功】本文转自:大洋网
9月9日 , 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在京发布嫦娥五号最新科学成果:中国科学家在月球样品研究中发现新矿物 , 被命名为“嫦娥石” , 并获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分类及命名委员会批准 。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月球新矿物 , 也是国际上发现的第六个月球新矿物 。作为我国天体矿物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性成果 , “嫦娥石”的发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现月球新矿物的国家 , 为和平利用和合作开发太空资源贡献了中国力量 。
“嫦娥石”是一种磷酸盐矿物 , 呈柱状晶体 , 存在于月球玄武岩颗粒中 。这是除“广寒宫”“织女”“河鼓”等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外 , 月球科学探索中的又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名称 。
月球“嫦娥石”发现背后,这项技术立了大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嫦娥石” 。本文图片均来自 央视新闻
采访人员从中核集团获悉 , 该成果是核与航天跨行业、跨专业合作的一次有力探索 。月球研究是重要的基础前沿科学研究 。开展月壤与月岩样品的物质成分与核科学研究 , 评价月球核能资源利用前景 , 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科学战略目标之一 , 核科学技术的应用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中核集团对月球样品的研究可以追溯到40多年前 。1978年 , 美国送给中国1克月壤样品 , 中核集团原子能院测定了样品中36种元素含量 。特别是自中国探月工程实施以来 , 中核集团一直积极准备月壤样品的分析 , 先后对模拟月壤、月球陨石等进行活化分析实验 , 针对定量过程中的铀裂变干扰、快中子阈反应干扰、量值溯源和传递、质控等进行了多年实验研究 , 为月壤分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2020年12月17日 , 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携带1731克月球“土特产”成功返回地球 , 这是人类40多年后再次采集月壤 , 也使中国成为第三个成功采集月球土壤的国家 。
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是我国首批获得月球样品的科研单位之一 。针对本次月球样品研究 , 核地研院组建了以李子颖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团队 , 成立月球样品分析检测实验室 , 聚焦嫦娥五号月球样品裂变聚变核能元素研究 , 开展自主月球核能资源基础地质科学问题攻关 。
最终 , 科研团队在十四万个颗粒中成功分离出一颗方圆约10微米大小的单晶颗粒 , 也就是普通人头发丝平均直径十分之一不到的大小 , 成功解译了其晶体结构 , 确证其是一种新的矿物 。
月球“嫦娥石”发现背后,这项技术立了大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月球样品显微镜照片
上述发布会上还公布了中核集团其他两项月球样品研究成果:一是我国首次成功获得嫦娥五号月壤中未来聚变能源资源——氦-3含量及提取参数条件 , 为我国月球资源评价和开发提供了基础科学数据;二是系统研究并获得了月壤颗粒的典型形貌特征 , 为研究月壤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
来源:澎湃新闻
*如有版权问题 , 请联系本网站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