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太空之吻”背后的“满分总师”,为了自主创新宁可多等10年|2022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本文转自:文汇网
【他是“太空之吻”背后的“满分总师”,为了自主创新宁可多等10年|2022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自去年4月升空以来 , 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异常繁忙:“天舟”货运飞船来来往往 , “神舟”载人飞船将一批批航天员接送于天地之间 。每一次飞船往来 , 都要与天和舱进行一次交会对接、一次分离 。迄今十几次“分分合合” , 每一次都精准、平稳 。
“只有掌握交会对接技术 , 才能运行一个空间站 。而我们现在的交会对接技术 , 完全是中国自己研发的 。”从接受“自主开拓空间对接技术”任务的那一天起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张崇峰就将自己一生的执着与热情 , 倾注其中 , “我们不仅要顺利建造起中国空间站 , 还要让空间对接技术为空间站各种‘触手’的大接口” 。
他是“太空之吻”背后的“满分总师”,为了自主创新宁可多等10年|2022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迟到”近十年的交会对接
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 , 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圆满完成“太空之吻” 。这是我国航天器首次在太空中实现交会对接 , 而且完全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 。
正当国人为这精彩一“吻”鼓掌喝彩之时 , 身为交会对接技术研制的总设计师 , 张崇峰心知这一刻有多么来之不易——比原计划迟到了近十年 。
时光倒转到1995年 , 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时代 , 就响应国家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号召 , 前往俄罗斯学习空间对接技术的张崇峰 , 回国不久就接到了“自主研制我国空间对接技术”的任务 。
因为中国专家前往俄罗斯考察时 , 俄罗斯专家得意地说:“全世界都用我们的空间对接机构!”接着开出了高达1亿美元设计专利费的天价 。他们敢于如此开价 , 的确是有底气的——要掌握交会对接技术 , 实在太难了 。
来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开始相关研究 , 张崇峰才真正体会到其中之难 , “我们原本估计在2002、2003年就可以掌握 , 可真正实现还是到了2011年” 。不过 , 这近十年的“迟到”仍然值得 , 因为他带领团队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以能与国际空间站相匹配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为目标 , 不畏惧极高的技术难度 , 坚持从零开始 , 建立中国自己的空间对接技术体系 。
他是“太空之吻”背后的“满分总师”,为了自主创新宁可多等10年|2022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现在 , 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系列先进的设计和实验平台 , 不仅可以满足国家航天工程的需求 , 还可以提出新设想 , 开拓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在张崇峰的带领下 , 不到6年间 , 我国空间对接机构已从第一代升级到第二代 。比如 , 中国空间站建设已经全部采用新一代“更柔更平稳”的对接机构;而嫦娥五号采样返回特需的小而轻的抱爪式对接机构 , 就有更强的抓捕与收缩能力 。
不放过千分之一故障概率
“现在 , 我们敢说 , 中国的空间对接技术并不逊色于俄罗斯 , 尤其在平稳性上 。”回首20多年的对接机构研制之路 , 张崇峰最想感谢的 , 就是曾经在科学上不断“逼迫”他的前辈专家们 。
张崇峰清楚记得 , 有一次汇报中的数据曲线上出现了一个“毛刺” , 与会老专家要他 , “没道理会出现的 , 就一定要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 。就在这样的“逼迫”下 , 最终团队发现 , 这个“毛刺”是机构齿轮在内部对撞造成的 。这给张崇峰留下了印象最深刻的一课 , 自此之后 , 他带教年轻人 , 也会用同样的要求和标准 , “一定要从原理上、基础上弄清楚 , 只有这样才能吃透整个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