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城市边缘小人物的形象,来反映影视作品直面的社会问题

新世纪以来 ,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 城市边缘区这一地域日渐明晰 , 电影创作者们将镜头视角聚焦于城市边缘地带的力度逐渐加大 。从2001年伊始的《安阳婴儿》 , 2002年的《寻枪》 , 2005年的《青红》 , 2006年的《疯狂的石头》 , 愈来愈多较为经典的现实主义电影关注城市边缘区这个动态地域 。
正因如此 , 触及电影人物的影像资料也相应增多 。新世纪之后 , 城市边缘区的电影人物形象在我国的影视资料中呈多样化的趋势发展 。
通过城市边缘小人物的形象,来反映影视作品直面的社会问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第六代及新生代导演们对于城市边缘区人物形象的关注 , 一方面可以由小见大 , 从电影中的个体人物或人物群像着手 , 以电影缩影的形式真实呈现历史发展、映射现实社会 , 这是对城市边缘区电影人物的关注 , 也是对中国现实社会的关注 。
另一方面电影基于真实事件的二次创作 , 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 这促使我国的法律规范日臻完善 。同时 , 电影从创作主体及创作内容出发 , 贯彻“以人为本”的主体价值观 , 注重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
通过城市边缘小人物的形象,来反映影视作品直面的社会问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通过对现实主义电影中城市边缘区人物形象进行研究 , 力图为之后的城市边缘区的电影人物形象创作提供有力支撑 。
一、由小见大:社会缩影的真实呈现
马克·费罗是法国的年鉴派历史学家 , 在他的思维世界中 , 电影是“人类历史的代言人” 。电影具有真实记录的属性 , 它能够较为直观、生动地对历史发展、社会现实进行确切表现 。
通过城市边缘小人物的形象,来反映影视作品直面的社会问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电影这一媒介和艺术形式自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诞生之初便天然带有‘记录’功能 。除电影外 , 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能够超越电影的‘还原物质’的能力 。”
电影作品通过刻画城市边缘区的人物形象 , 以个体形象观照人物群像 , 映射某个特定时代的社会发展 , 以电影之镜展现具有标志性的时间记忆点 , 以此勾起人们的集体记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 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国有企业改革使得工人下岗的问题日益凸显 , 在社会转型期下 , 工人们纷纷下岗 。面对突如其来的失业问题 , 部分下岗工人选择抗争 , 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遇 , 抑或是在失业浪潮里陷入困境与迷茫之中 。
通过城市边缘小人物的形象,来反映影视作品直面的社会问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十四城记》就是一部以420军工厂为背景 , 精妙描绘工厂里工人群像的电影 , 这部电影中有陈冲、吕丽萍、赵涛等演员饰演的虚构角色 , 也有侯丽君、何锡昆、关凤久等真实生存经历于那个时代的人物 。
何锡昆讲述自己年轻时在车间里的工作;侯丽君亲身经历了母亲那一辈因工作原因而无奈离乡的故事;吕丽萍饰演的角色大丽 , 她的行为举止渗透出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电影创作者基于城市边缘区的人物形象塑造 , 在事实与虚拟、经历与演绎之间完成对社会历史的回忆 。
通过城市边缘小人物的形象,来反映影视作品直面的社会问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钢的琴》同样是一部因国有企业改革而改变城市边缘区人物生活方式的影片 , 在社会转型期下 , 陈桂林及他的朋友们失业之后面对的是风雨飘渺、艰难抗争的日子 。在《青红》这部影片中 , 父亲吴泽明就是响应国家号召 , 支持三线建设的众多工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