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广告“塌了”,豆瓣靠的是什么?

3·15晚会还没开始 , 豆瓣已经率先“塌房” 。
今天下午 , 国家网信办宣布针对豆瓣存在的严重网络乱象 , 派出工作督导组进驻豆瓣网督促整改 。
这一消息释放出两大信号 。
首先 , “严重网络乱象”这一措辞之严厉 , 对豆瓣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定性 。
再者 , 监管部门直接进驻整改 , 更说明此前豆瓣多次自发整改成果不合格 , 已经到了监管部门必须亲自到现场督办的程度 。
早在去年12月 , 豆瓣就曾因为多种违规行为被处以罚款、暂停小组回复功能、甚至被工信部要求下架App 。而整个2021年 , 豆瓣共被约谈20余次 , 多次予以顶格50万元罚款 , 罚款累计超过900万元 。有人开玩笑说:“罚的都比豆瓣一年挣得多 。”
但钱好像并没有买来教训 , 如今旧的一年已经过去 , 豆瓣的老毛病依然还未解决 。此次监管入驻 , 让本就“重病缠身”的豆瓣直接进入ICU 。
同时在不少应用商店 , 豆瓣也已经处于下架状态 。
豆瓣 , 命悬一线 。
“赚的钱够交罚金吗?”
豆瓣身上久治不愈的“重症“之一 , 即盈利问题 。
一个业内共识是 , 豆瓣的盈利模式老旧且单一 。
一个成熟的互联网内容社区 , 盈利方式无非三点:各种形式的广告、增值服务以及电商卖货 。而现今的豆瓣靠的是什么呢?
论豆瓣评分 , 面对猫眼、淘票票以及当当等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的劲敌 , 豆瓣不能掌握定价权 , 即便打价格战也并不占优势 。以小说《三体》为例 , 其在豆瓣书店价格为18.4元 , 而在当当的价格为11.5元 , 用户会选择哪个平台一目了然 。
豆瓣广告“塌了”,豆瓣靠的是什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更何况 , 去年#起底豆瓣账号黑产交易#登上热搜 , 媒体报道 , 豆瓣账号已经成了公开买卖的商品 , “养号”、“卖号”早已经成为黑色产业链 , “评分注水“成豆瓣的标签之一 , 而豆瓣依然没有从中找到财富密码 。
同时 , 豆瓣也没有跟上时代步伐 , 走直播电商或KOL带货等方式 。2018年 , 豆瓣内上新了市集功能 , 售卖豆瓣自营的包括台历、雨伞、香薰等各类文创周边 , 试图加速商业化 , 但终究没有形成规模 。
唯一能依靠的 , 仅剩广告业务 。
而提起广告 , 不得不提到豆瓣的内容社区——小组 。
豆瓣小组曾是豆瓣吸引用户的一大卖点 , 用户们可以依照兴趣自由建立小组进行讨论 。尽管小组内满眼繁荣 , 但组与组之间存在强大的壁垒 , 用户们几乎只在小组内活动 , 组内的KOL拥有话语权 , 自然也可以带动组员消费 。
这与当初的微博遇到的问题相似 , 于是豆瓣开始转换思路 , 走上了信息流推荐之路 。
只不过 , 很多用户表示 , 豆瓣算法推送给的内容并不合他们的口味 , 并且许多广告信息由于制作地过于简陋 , 常常会当做无用信息刷过去 。也就是说 , 豆瓣的算法推送并不精准 , 而广告的数量也不足以以量取胜造成铺天盖地的效果 。
豆瓣广告“塌了”,豆瓣靠的是什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豆瓣的信息流广告
直到现在 , 翻看豆瓣的APP端和网页端 , 广告形式仍是贴片广告 , 远远无法与竞对们的视频、文字、活动等种类繁多的广告形式相比 。
至于增值服务 , 豆瓣至今都没有开通会员业务 , 或许是小众文青的执着 , 又或许是阿北始终没有想通豆瓣的会员究竟要如何布局 。
面对这样单一且老旧的盈利模式 , 难怪此前会有豆瓣用户发出“豆瓣赚的钱够交罚金吗?”的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