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层 详解,网络层功能,网络层协议,网络层设备

网络层负责 「端到端」的数据传输 , 端到端指的是源端到目的端 。
数据链路层只能在相邻节点之间传递数据 , 而网络层可以在「不相邻」的节点之间传递数据 , 无论中间有多少个机器 , 网络层都能将将数据从源设备传递到目的设备 , 而网络层传输数据的核心 , 就是IP协议 。
接下来 , 我们来了解一下 , IP协议是怎么传输数据的 。
网络层 详解,网络层功能,网络层协议,网络层设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IP协议
IP协议是一种不可靠的端到端数据包「传输服务」 , 主要实现两个功能:数据传输和数据分片 。
1)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功能依赖于「IP地址」 , IP协议规定IP地址的格式为32位二进制 , 分为A、B、C、D、E五类:
A类(1~127):1.0.0.1 ~ 127.255.255.254
B类(128~191):128.0.0.1 ~ 191.255.255.254
C类(192~233):192.0.0.1 ~ 233.255.255.254
D类(224~239):224.0.0.0 ~ 239.255.255.255
E类(240~225):240.0.0.0 ~ 255.255.255.254
2)数据分片
当传输的数据超过帧的「最大值」时 , IP协议会将数据「分割」 , 放到多个数据帧中传输 , 传输完成时 , 再将数据「重组」 。
详细资料请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IP协议详解
二、ICMP协议
ICMP协议是IP的一个组成部分 , 负责传递「控制信息」 , 它只负责「检错」而不负责「纠错」 。
ICMP协议根据 Type 和 Code 这两个字段来标明传输的情况 , 以此来控制数据的传输 。比如 Type=0 , Code=0 , 代表传输正常;Type=3 , Code=3 , 则意味着端口不可达 。
详细资料请看考我的另一篇文章:ICMP协议详解
IP协议定义了IP的格式和使用规则 , 而电脑具体使用哪个IP地址 , 你得自己配 , DHCP刚好可以帮我们实现分配IP的工作 。
三、DHCP协议
DHCP也叫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 负责「管理和分配IP」 。
工作流程分为四步:
DHCP Discover:客户端广播发现报文 , 寻找网络内的DHCP服务器 。
DHCP Offer:DHCP服务器发送提供报文 , 给客户端提供IP地址 。
DHCP Request :客户端广播请求报文 , 使用指定服务器提供的IP地址 。
DHCP ACK:DHCP服务器发送确认报文 , 告知IP地址的租期 。
详细资料请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DHCP协议详解
IP协议根据IP地址将数据传输到目的地址 , 通往目的地址的路线有很多 , 我们需要选择一条最优的路线 , 也就是路由选择 , 而RIP刚好可以帮我们实现这个功能 。
四、RIP协议
RIP全称(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 中文叫路由信息协议 , 使用「距离矢量算法」 , 根据跳数来判断到达目标的「最佳路径」 。
每一个路由器都维护一张「路由表」 , 路由表提供自己到达其他所有路由器的跳数 , 以及下一跳的路由器 。
「跳数」就是到达目标路由器需要经过的路由器的个数 , 每经过一个路由器 , 跳数就加1 , 跳数大于 15 时 , 判定网络不可达 。
路由器每隔30秒广播一次更新信息 , 并根据其他路由器响应的更新报文修改路由表 。
每个路由器都有独立的「计时器」 , 以此来减小同时广播的几率 。
路由表中的每条路由都有一个「超时定时器」 , 如果超过180秒没有收到路由的更新信息 , 则判定该路由无效 。
对于判定无效的路由 , 会开启「清除定时器」 , 如果超过120秒还没有收到路由的更新信息 , 就从路由表中删除这条路由 。
由于最大跳数的限制 , RIP只适合小型网络 , 应用较少 , 为了适应大型的网络 , 人们在RIP协议的基础上 , 研究出了OSPF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