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平台个人碳账户是否可“兼容”

本文转自:北京青年报
各平台个人碳账户是否可“兼容”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今年夏天 ,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现象变得更加频繁 , 而碳排放被认为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元凶之一 。人们前所未有地感觉到减碳的紧迫性 。数据显示 , 我国居民消费行为能耗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5%-50% 。此前 , 碳减排大都在企业层面进行 , 但今年以来 , 各地纷纷推出的“个人碳账户” , 让“减碳”正式进入个体时代 。新事物的出现也带来一些疑问 , 各平台推出的“个人碳账户”是否可持续?个人碳排放量的计算如何确定统一标准?“个人碳账户”积攒的碳减排量是否可以交易?如何保护用户隐私?
现象观察
政府、企业纷纷试水“个人碳账户”
什么是“个人碳账户”?碳账户是包含碳排放数据采集、碳核算、碳排放等级评价和场景应用等功能在内的碳减排支持体系 , 能够帮助企业和居民算清“碳账” , 提高减排效率和意识 。
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目前在众多企业平台推出的个人碳账户 , 大多数是围绕消费衣食住行以及新能源汽车、智慧家居、金融等行为产生的绿色低碳生活和消费减排场景 , 通过数字化手段自动记录到个人碳账本中 , 并获得相应平台的绿色积分激励 。这些绿色积分可兑换绿色食品、骑行卡、代金券等 。如今年3月10日 , 中信银行推出个人碳普惠平台“中信碳账户” , 用户授权后可采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 , 并通过科学计量方法累计个人碳减排量 。今年8月8日 , 阿里巴巴推出“88碳账户” , 接入菜鸟、闲鱼、饿了么、天猫等App的碳积分 , 涵盖用户吃、穿、用等生活场景 。
北青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目前国内设立的“个人碳账户”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企业主导或以企业为主体 , 此类以电商平台为主 , 比如阿里的“88碳账户”;二是政府主导或以政府为主体 , 比如“广东碳普惠”“碳惠天府”“西宁碳积分” “武汉碳宝包”等;三是政府和互联网企业合作 , 比如深圳市政府与腾讯公司联合推出的“低碳星球” 。
采访人员体验
骑一次共享单车就可以获取碳减排量
8月10日 , 在“2022北京绿色生活季”活动上 , 北京绿色生活碳普惠平台“绿色生活季”小程序暨北京个人碳账本正式上线 。8月25日 , 北青报采访人员在该小程序开通了个人“碳账本” 。这个碳账本的减碳场景主要包括绿色出行、绿色餐饮和绿色消费 , 账户显示 , 北青报采访人员已经积累了5.85kg的碳减排量 。这个碳减排量主要通过绿色出行达成 , 比如一次共享单车出行就积累了300g的碳排放量 。
通过什么方式可以最快获取最多的碳减排量?北青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通过某共享单车出行 , 每1公里可以获得250g减排量;通过新能源车充电每充电一度可以获得300g减排量;通过绿色外卖每次可获得45.72g减排量;通过京东小程序下单 , 使用电子面单的绿色物流方式每次可获得5g减排量;而通过购买绿色家电(一级能效和二级能效的冰箱、电视、洗衣机、空调、热水器)可以获得该设备一个月使用过程中的累积减排量 , 最多一次可获得375kg减排量 。小程序的减排手册中 , 标明了乘坐地铁公交出行、光盘行动、使用自带杯等绿色行为的碳减排量 , 但这些场景的碳减排量暂时还无法记录在个人的碳减排量账户中 。
三大问题
为何只有购买家电能获得大额的碳减排量?
为何普通的骑行只有几百克碳减排量 , 而购买绿色家电却能获得巨额的减排量 , 这是变相为商家促销?一名“个人碳账户”用户对北青报采访人员表示 , 目前想要一次性拿到大量碳减排量 , 最快的方式还是得花钱 , 买平台的绿色商品 。“很多想通过碳排放量薅羊毛的人反而在平台上花了大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