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太空的校庆祝福请查收!

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来自太空的校庆祝福请查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锦囊一号”卫星智能管理单元传送的舱内照片
8月21日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师生收到了一份来自太空的校庆祝福 。该校微小卫星空间操控实验室康国华教授团队 , 研制的卫星舱内空间环境智能管理单元“锦囊一号”在轨成功开机并顺利传下遥测数据 , 遥测信息中载有南航校庆70周年电子标识 , 再次为校庆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采访人员 杨甜子
从“植物胶囊”到“锦囊一号” , 全方位创新升级
今年8月9日12时11分 , “锦囊一号”跟随“东海一号”卫星搭载于星河动力航天公司谷神星一号(遥三)·星光益彩号运载火箭 , 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8月11日 , 当“东海一号”卫星经过上海测控站上空时 , 随着地面指令注入 , “锦囊一号”成功开机并顺利传下遥测数据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锦囊一号”空间环境智能管理单元运用南航自主研发的卫星智能化新技术 , 是所搭载“东海一号”卫星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可完成智能管理单元舱内温度、气压等环境数据的采集和智能管理 , 能够有效提高卫星平台环境管理的精细度和智能度 。
在指导老师康国华教授的带领下 , 由航天学院、自动化学院等学院本硕博学生组成的团队 , 参与了创意发起、原理设计、工程实施等环节 , 攻克多项技术难题 , 完成了“锦囊一号”载荷的设计定型 。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像魔方一样的立方块 , 虽然它体积不大 , 但是麻雀虽小 , 五脏俱全 。”“锦囊一号”团队的成员之一、航天学院21级博士研究生许传晓说 。据介绍 , 立方星是一种立方体构型的微小卫星 , 早在1999年立方星的概念就被提出 。
“锦囊一号”的前身是康国华提出的‘植物胶囊’的创意 , 2021年4月24日 , 中国航天大会在南京举办 , 在立方星分论坛上 , 第一届世界大学生立方星挑战赛正式启动 , 团队凭借着极具突破性和创新性的作品——“植物胶囊立方星”突出重围 , 斩获了中国赛区总决赛的特等奖(全国仅3个) , 同时也拿到了国际总决赛的入场券 。
“将研究成果送入太空” , 是康国华和团队成员们早就已经确定的目标 , 继承了“植物胶囊立方星”关键技术的“锦囊一号”应运而生 。
一路攻克各类挑战 , 打造独一无二的太空“阳光房”
“‘锦囊一号’四面墙壁都是玻璃 , 打个比方 , 就像太空中的阳光房 。”康国华老师说 。
想要保证“阳光房”的外部结构足够稳定可靠 , 对整个团队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我们是在一个长宽高仅有10厘米的小立方结构上开四面窗 , 这还是首次在立方星架构上应用这样大面积的透明玻璃构件 。”负责外部结构设计的20级博士研究生华寅淼介绍 , 面对发射时火箭的强震动 , 以及太空中快速的冷热交变情况 , 玻璃构件很容易破碎 , 一旦出现裂缝 , 阳光房的气密性就会被破坏 , 不仅内部的实验环境无法维持 , 也会造成安全隐患 。
航天器上玻璃构件的安装、保护和密封一直都是工程设计的难点 。发射阶段的强烈振动、在轨期间频繁的剧烈冷热交变 , 都对玻璃及其连接结构要求很高 。“为了能达到构想 , 在设计上 , 我们将玻璃的每条棱边都使用特制形状的橡胶层包裹起来 , 起到密封与保护的双重作用 。”
【来自太空的校庆祝福请查收!】在力学振动测试时 , 一旦玻璃出现裂纹 , 所做的一切都要打回重来 , “当看到三个方向的振动结束后 , 外观完好无损 , 大家这才长舒一口气 。”负责外部结构设计的20级博士研究生华寅淼说 。参与“锦囊一号”项目的成员包括了南航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 核心成员有5名 。“为了完成这个项目 , 课题组每个成员都倾尽全力地帮助我们 。”无论是在比赛中取得的好成绩 , 还是项目成果最终顺利升空的喜人成果 , 背后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团队功不可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