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感受这些旗舰动物 就是感受一片众神之地( 二 )


起初他想拍这群象 , 甚至想要做一部亚洲象主题的纪录电影 , 将这群亚洲象与缅甸、老挝等象群联系起来 。但在此后 , 拍摄团队认为应该把目光聚焦在中国古老且特有的物种上 , 这能让观众更有亲近感 , 也更能体现“众神之地”的主题 。
在确定把亚洲象作为拍摄对象之一以后 , 团队根据中国地图的方位来寻找其他的动物 。“有了西南的亚洲象 , 自然就会联想到东北方向 , 于是确定了东北虎 。再就想到了西北藏地区域的物种 , 所以确定了拍摄野牦牛 , 它几乎是牛的演化史 。最后 , 我们还想加入一种海洋动物 , 当时也设想了海豹、海龟等 , 但查找资料后确定了中华白海豚 , 中国最早发现它的记录是在唐朝 , 还有人将它作为一种神兽 , 称其为‘妈祖鱼’ 。”曾海若介绍道 。这四种动物既代表着中国的四种地貌 , 还在中国过去不同时期的历史中代表着某一种图腾或是信仰文化 。如此 , “众神之地”的概念更加具体化 。
调研 , 对于纪录片来说 , 是开拍之前最重要的工作 。他们借鉴了一套BBC和国家地理的调研方式 , 非常详细地做了一份调研报告 , 内容包含主角的各种习性特点、其兄弟姐妹、有何故事逻辑等一百多道具体问题 , 这些问题可以更加明确拍摄这四种动物的选择是否合理 , “要考虑能不能拍 , 能拍到什么程度 , 能有什么故事” 。
比如 , 他们对亚洲象更深入地进行了三次调研 , 大概了解了亚洲象为什么跟人发生冲突 , 将母象“武则天”及其种族中的小象作为故事的主角;在调研野牦牛之后 , 知道了它有下山抢亲的行为 , 以及野牦牛会把牦牛群拐跑的故事等 。
曾海若清楚地记得 , 他为了亚洲象又去了两次西双版纳做调研 , 他回忆道:“有一幕深深印在我脑海中 , 两个农民为了对抗大象夜里入侵 , 就在农田里点起了火把 , 举在头顶仿佛要准备与象一战 。我问 , 象在哪儿?管理员说 , 就在我们身后的山坡上 , 它们在观察 。于是那夜 , 拍摄的计划就定下来了 。”
跟随
那群亚洲象在寻找故土 , 而不是“回到故土”
自2019年开始 , 曾海若的拍摄团队开始分头行动 , 一组10人左右 , 一拍便是两年多 。直到2021年秋天 , 拍摄才完成 。在此期间 , 每一组都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
团队在拍摄亚洲象时 , 决定跟随象群一起行走拍摄 , 这样才能积累出一个完成的故事 。只不过 , 大象是危险的 。“在当地 , 大象已经踩死过七八个人了 , 而且大象跑起来 , 我们绝对是跟不上的 。如果单纯拍它们行走是没有故事的 , 只能贴近它们 , 才能发现故事 。”曾海若笑道 。
好在开拍几天后 , 他们拍摄到了一场“重头戏”——离群独居的爸爸“老大”回来了 。
象群 , 是母系社会 。尽管公象很多 , 却不能当首领 , 而这群亚洲象的首领是当地人命名为“武则天”的母象 。一天 , “武则天”带着小象们在甘蔗地里吃食物 , 早已脱离象群的“老大”突然回归 。但是令人疑惑的是 , “老大”并没有发情 , 对于出走的公象来说 , 不发情则不会回到族群 , 这是一个反常现象 。“无人机和摄影机都拍到了这一场面 ,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决定性的段落 , 所以我们觉得既然不符合动物逻辑 , 就不能对它们的行为进行预判 , 于是它们走到哪里 , 我们就跟拍到哪里 。”
持续跟拍之后 , 分集导演沈世平发现“老大”回归是想把仍在象群的“老四”带离象群 。因为“老四”已经成年 , 发过情却没有离开象群 , 也没有去开拓新的领地和寻找新的族群 , 这又是一个反常现象 。“其实公象之间一般没有这种事 , 没有一头公象带着另一头公象一起生活 。正常的话 , ‘老四’成熟了就应该去找属于自己的地盘 。‘老大’也应该单独离开 , 但它们现在却是一块走 , 而且‘老四’始终开小差完全不像一头已经成年的公象 。所以根据当地人和熟知这群亚洲象的护林员赵平推断 , ‘老大’是想找地方带象群离开 , 但是它走不了 。它们最远已经走到了澜沧江那边 , 但澜沧江因为有水库 , 水位上涨之后 , 它们已经过不去了 。”曾海若解释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