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亏一篑的《掮客》,并不是败在“水土不服”

本文转自:文汇报
功亏一篑的《掮客》,并不是败在“水土不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把是枝裕和导演的新片《掮客》形容成“泡菜味的《小偷家族》” , 这未免是简单粗暴的贬低 。他在这部韩国社会背景的作品里 , 延续了《小偷家族》的议题 , 讨论血缘之外的家庭的概念、法制的困境、现代社会可疑的组织伦理 , 但这一次 , 导演在道德层面制造的挑战感 , 不是《小偷家族》那种在温情中藏匿的不安 , 而是普罗大众们情感上基本不可能接受的逻辑:两个贩卖婴儿的惯犯同时是人情社会中的圣徒 。隔着成人童话的滤镜 , 罪犯被无罪化 , 这动摇了整部影片的地基 , 也妨碍了原本带有锋芒的议题得到颠覆性的反思 。
功亏一篑的《掮客》,并不是败在“水土不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掮客》双线平行 , 一明一暗 , 两条线索 , 两桩案件 , 两组人物 , 一个孩子的命运让他们狭路相逢 。明面上 , 尚贤是洗衣店小老板 , 生意萧条 , 欠一屁股债 , 他有个好朋友东洙 , 小伙子是孤儿 , 供职于教会资助的弃婴救助机构 。暗地里 , 这两人是买卖儿童的中间人 , 也就是片名里的“掮客” 。被遗弃在救助站的小孩 , 有一部分既没有送进孤儿院 , 也没有被合法领养 , 而是被卖掉了 。地下儿童买卖市场成熟 , 输送网络发达 , 明码标价 , 男孩1000万韩元 , 女孩800万韩元 。把孩子“上架” , 让买家看货 , 人钱两清 , 这一条龙的流程 , 尚贤和东洙熟门熟路 。直到这一次 , 他们要出门做生意时 , 后悔了的孩子妈找上门 。女孩素英是做皮肉生意的 , 生下孩子已经被妈妈桑不容 , 又过失杀人 , 不仅孩子成为累赘 , 更急需钱跑路 。尚贤和东洙哄得素英相信“卖掉孩子是为了让他得到更好的成长环境” , 成为他们的同伙 。三人带着孩子出发去见买家 , 并不知道女警官秀珍已侦察多时 , 一路跟踪 , 只等在交易现场抓捕现行 。
功亏一篑的《掮客》,并不是败在“水土不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是枝裕和的套路当然是存在的 , 固然《掮客》是韩国配置版《小偷家族》 , 但《小偷家族》又何尝不是导演此前创作的大集成 。在跨文化的背景下 , 镰仓和东京换成了釜山和首尔 , 是枝裕和虚构的戏剧情境是似曾相识的:一些在现代社会系统里被认为“失败”“堕落”“多余”的个体 , 迫于生存压力而结合成同盟 , 抱团取暖 , 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组合成临时的家庭 , 他们在互惠互利的相处中缔结了友爱团结的情分 , 仿佛现代社会里奇异的部落 。但是在现代社会“合规”“合法”的治理逻辑下 , 这些临时的“部落”注定是要被管理、被消除的 , 最终也确实瓦解了 。
功亏一篑的《掮客》,并不是败在“水土不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认为是枝裕和是个“治愈系”的导演 , 这是个很大的误会 , 围绕着家庭或伪家庭成员之间的温情叙事 , 是覆盖着导演的假面 。每一次他铺陈家庭生活细节 , 是为了引申出对司法、福利、救助这些现代社会管理机制的讨论 。是枝裕和作品的精神气质 , 真正承接的并不是小津安二郎 , 他更多继承了今村昌平的思想遗产 。从他个人职业生涯巅峰之作《小偷家族》 , 回溯早期的《无人知晓》 , 多年里 , 他持续地反思当代社会的组织伦理和治理逻辑 , 对于现代文明界定的“合法”“合规” , 他不是完全认同的 。《无人知晓》的四个同母异父的孩子东躲西藏地过着地鼠一样的生活 , 12岁的小哥哥埋葬了幼龄的妹妹 。《海街日记》里 , 被父亲抛弃的女儿们 , 在父亲死后 , 领养他和情人生的女儿 。《第三度嫌疑人》细述“由谎言构建的真相”怎样被司法系统合法地接受 。《小偷家族》的女主角没有因为谋杀和偷窃伏法 , 她的天然的母性让她对流落街头的孩子付出了爱 , 最终她却因此获罪 。在这些创伤叙事里 , 导演并不是单一地批判特定机构的失职 , 或是指责个体的德行亏欠 , 他更多思考现代社会没有兼容能力的、严格排它的“理性逻辑” , 这套法理和伦理怎样辜负了人的情感和欲望 , 制造了那么多“不许被呈现”的灰色地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