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亏一篑的《掮客》,并不是败在“水土不服”( 二 )


功亏一篑的《掮客》,并不是败在“水土不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套情理逻辑在《掮客》的剧作里是很难成立的 。因为 , 买卖人口、尤其是贩卖儿童 , 这在法理层面的严重程度和对大众情感的冲击力 , 完全和偷窃、出轨、伪证不是一个等量级 。观众很容易共情被抛弃的孩子和父母双亡的私生女 , 也很可能对落魄的废柴和本性善良的小偷产生恻隐之心 , 更会强烈同情承受过暴力伤害、在反抗中造成悲剧的弱者 。但是 , 即便是一脸忠厚善良相的宋康昊 , 也很难让观众认同“人贩子情有可原 , 现代社会的可疑结构把爱定义成罪 。”这怎么可能是一则性本善的小人物行差踏错、峰回路转的成人童话呢?
功亏一篑的《掮客》,并不是败在“水土不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不管是面相淳朴的尚贤 , 还是仪表堂堂、浓眉大眼的东洙 , 他们都不是被糟糕的经济状况逼得走投无路、铤而走险去做儿童买卖的“掮客” , 电影里这桩最终做不成的买卖 , 不是这俩男人的冲动犯罪 。他们是业务熟练的老手 , 熟知买家心理 , 能在交易全程做金牌客服 , 有机智敏锐的侦察和反侦察能力 , 三两个问题的搭讪就能“鉴别”对方是“诚意买家”还是别有用心的二道贩子 , 就连一度要“钓鱼执法”的警察都被他们反套路 。其实影片开场就交代 , 女警官秀珍早已盯上这两人 , 这是警方调查许久 , 志在必破的一桩案件 , 不仅要在交易现场铁证如山的情况下捉这一对“掮客”惯犯 , 更严重的是 , 东洙的身份牵扯到教会背景的“弃儿救助机构”是否以慈善为幌子、系统地参与了婴儿贩卖的市场网络 。
功亏一篑的《掮客》,并不是败在“水土不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把“家庭”作为社会运转中的反思对象 , 在这个创作地基上 , 是枝裕和有能力作出新的表达 , 事实上 , 《掮客》的开篇部分让观众看到了这样的可能 , 在一些含蓄、简省的片段里 , 藏着冷酷的机锋 。东洙和尚贤第一次没能把孩子“脱手”时 , 他们半途去了东洙长大的孤儿院 。在象征层面 , “孤儿院”是被当作家的 。但是枝裕和在这个段落里暗示 , 孤儿们的“大家庭”同时是卖孩子的交易场 。电影的暗线里 , 警方追查素英的过失杀人案时 , 找到了她的“家” , 那个“家”里 , 一个中年妇女收养着一群无家可归的女孩 , 孩子们到了一定年纪 , 就会被“妈妈”逼着上街 , 卖身养“家” 。家和妓院一体两面 , 这和卖孩子的孤儿院殊途同归:温饱是有的 , 温情可能也会有一些 , 但家的尽头是拥有权力的家长对没有权利的孩子随意的买卖处置 。家庭内部的权力不对等以及因此造成的交易 , 这和片名“掮客”是暗暗呼应的 。
但它最终只是电影里若隐若现的晦暗底色 , 尚贤、东洙、素英和孩子组成的卖孩团伙 , 在短暂的相处中互相容忍到彼此体谅 , 成了明亮温情的前景 , 戏剧走向是枝裕和套路化的临时家庭乌托邦 。甚至当素英出卖掮客们 , 换取女警察许诺收养她的孩子 , 尚贤和东洙出于对孩子的爱 , 以及对素英莫可名状的情愫 , 他们决定顺应素英的“背叛” , 坦然面对司法 。东洙把孩子交给警察的那一刻 , 让人觉得他不是被捕而是得救和净化 。反倒是主管案子的女警官 , 在看到结案的曙光时暗自忏悔:他们每个人(掮客和抛弃孩子的母亲)都舍不得孩子 , 好像只有我盼着孩子被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