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优越感”,是怎么开始的?

“可乐优越感”,是怎么开始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囤菜囤粮囤可乐 , 已经成为疫情下年轻人的生存密码 。
在“上海人指导北京人囤货”的段子里 ,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定要多囤可口可乐 , 无论你喝不喝 。”大家这些天隔离在家的经验表明 , 可乐已成为“以物换物”中的硬通货 , 用它几乎可以换到一切其他生活必需品 。
在物资流通性变弱的特殊情况下 , 长期积累起来的消费逻辑被一再打破——大家观念从一贯的“喝可乐不健康”迅速转变为了“郁闷之下一口可乐最爽” 。从追逐健康小资的“低糖低卡” , 变成了“可乐一定要买有糖的 , 无糖的不好换东西” 。
在网友进阶版的隔离需求金字塔里 , 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是可乐 , 接下来才是肯德基、巧克力、螺蛳粉 , 再下来是肉蛋奶菜米等基本生活必需品 。
无论是在一线大城市便利店 , 还是十八线县城小卖铺都能随处可见的日常饮料 , 怎么突然变成置换硬通货和社交货币的?都市年轻人的“可乐优越感”究竟从何而来?
“可乐优越感”,是怎么开始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源:微博
当可乐成为奢侈品
不久前 , “上海小区12罐可乐换出一个小超市”的话题冲上热搜 。
说的是上海浦东一业主无偿拿出自己囤的一箱可口可乐星河漫步 , 继而在电梯中换到了辣酱、牛奶、水果 , 甚至化妆品、纸尿裤等物资 。
此后上海的可乐兑换 , 甚至还有了一个流传甚广的公式:1瓶可口可乐=3棵青菜=5个鸡蛋=2个五号电池=5卷卫生纸 。
“可乐优越感”,是怎么开始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源:微博
虽然在热搜评论区也有人留言发出质疑 , 表示觉得“蔬菜食材明显比可乐珍贵 , 可乐又不管饱 。”但上海人对可乐的热情依然只增不减 , 理由很简单 , 就是“馋得慌” 。
一些例子可以证明可乐是多么抢手:生活在上海的梁慧 , 本来想在小区通过官方渠道发起可乐团购 , 团购人数够了但“不知道为何抢不到货”;而另一位打工人宋佳 , 在外卖软件上搜索可乐配送时发现24瓶装的可乐居然卖到了120元 , 几乎到了平常可乐价格的2倍 , 吐槽“估计二战期间都没有这么贵” 。
其实已经有邻居在小区群里 , 表达了特殊时期可乐对于维系生活的意义:“到了必须要服用可乐的时候了” 。正是因为可乐并非必需品 , 从订购到搬运配送都要消耗多余的人力 , “轻易团不到” 。物以稀为贵 , 所以才一举跃升为难得的“奢侈品” 。另外考虑到铝罐装可口可乐是标品 , 受欢迎范围广 , 又耐储存 , 所以很适合作为以物易物中的“一般等价物” 。
【“可乐优越感”,是怎么开始的?】单从可口可乐官方发布的创建开团页面上来看 , 可乐拼团价和之前的市场价一致 。都是塑料瓶装一箱80元人民币 , 铝罐装一箱70元人民币 , 并没有乘机涨价 。但购买可口可乐还要满足“起订量50箱”、“团购前征询小区物业或居委会意见”、“知悉不可控因素导致延误”等要求 , 依然让不少可乐爱好者头疼 。
“可乐优越感”,是怎么开始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源:上海可口可乐官方采购渠道
一位困在上海酒店中的年轻人 , “实在想喝可乐” , 又不认识其他酒店住客 , 只好自己一次性购买了50箱可乐 , 于是被可乐供应商笑称为“独立团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