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十四五”|市场主体提升、科技赋能提速……重点还不止这些

本文转自:北京商报
3月28日 , 北京市电影局于官网正式发布《“十四五”北京电影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 并以2035年我国建成电影强国的目标 , 提出北京要“努力建设电影强国核心区、电影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 率先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电影高地” , 由此设立7个主要目标 , 并计划实施“七大提升工程” , 打造“七大新高地” , 即电影精品生产新高地、电影产业发展新高地、电影创新创造新高地、电影服务消费新高地、电影海外推广新高地、电影人才聚集新高地以及电影发展环境新高地 , 推动北京电影发展迈上新台阶 。
北京电影“十四五”|市场主体提升、科技赋能提速……重点还不止这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创作:力争每年约20部京产影片票房过亿
【北京电影“十四五”|市场主体提升、科技赋能提速……重点还不止这些】作为文化内容产业 , 电影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优质内容产品的持续输出 。此次 , 《规划》也将“勇攀电影创作高峰”列为主要目标之一 , 并用多个数字具体明确发展计划 。
据《规划》显示 , 北京市将稳定电影产量 , 实现电影创作生产整体质量大幅提升 , 每年承接国家重点电影项目5部左右 , 每年推出市级重点影片30部以上 , 力争每年票房过亿元的京产影片达到20部左右 , 获得国家级电影奖项位居全国前列 。
值得注意的是 , 此前国家电影局发布的《“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曾提出“每年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达50部左右” 。这与《规划》中的北京市力争每年约20部京产影片票房过亿的目标两相对照 , 进一步显露出北京市要建设为电影强国核心区的决心 。
而近年来 , 京产影片也在多个档期及评奖中崭露头角 。以今年春节档为例 , 《长津湖之水门桥》和《狙击手》两部作品便是京产影片 , 且据灯塔专业版显示 , 《长津湖之水门桥》不只在档期内票房居首 , 截至目前还打破了中国影史剧情片单日票房纪录等26项影史纪录 。此外 , 在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 , 北京创作生产的10部电影分获15个奖项提名 , 并最终摘得8项大奖 , 获奖影片数量居全国首位 。
为了实现“十四五”期间电影创作生产方面的目标 , 《规划》提出 , 要实施创作质量提升工程 , 包括加强创作统筹规划 , 提升创作生产组织化水平 , 建立科学的评论评价体系 , 建设剧本创作孵化中心和电影评论评价中心等 。同时 , 《规划》也表示要实施智力驱动提升工程 , 打造电影人才集聚中心以及电影创新人才发展理想之地 。
导演黄志勇表示 , “电影内容创作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到转变为大纲 , 再到形成剧本 , 以及后续拍摄为影片 , 每一步的创作看似简单 , 实则需要耗费创作者很多脑力 , 有时一个剧本大改就需要五六次 , 重复进行推翻再塑造的过程 。只有内容创作更受到重视 , 才能让创作者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 。”
放映:2025年基本形成3公里影院圈
当电影创作完成后 , 如何才能更好地与观众见面 , 此时就需要看影院及更多放映渠道的布局 。
在影院发展方面 , 《规划》提出 , “到2025年全市影院超过300家 , 城区和主要乡镇基本形成3公里影院圈 , 布局结构更加均衡合理 , 市场规模稳居全国城市前列 , 平均单体影院、单块银幕票房和综合经营收入全国领先 。每年京产影片票房占国产影片总票房的50%以上”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目前北京市内多家影院的年票房居于全国前列 。据灯塔专业版显示 , 在2021年全国影院分账票房排名中 , 排在首位的是北京首都电影院西单店 , 而在前五位中 , 北京影院占据三个席位 , 前十位中则占据六个席位 。此外2022年开年至今 , 不仅北京首都电影院西单店依旧居于首位 , 前十位中有8个影院均在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