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里都是绿色科技

本文转自:新民周刊
冬奥会不仅是冰雪运动的竞技场 , 更是一场科技进步、绿色低碳技术展示的精彩舞台 。从运动员的成绩提升到运动器材的完善 , 从比赛场馆建设到赛事报道转播 , 北京冬奥 , 有你好看 。
科技冬奥的上海力量

细节里都是绿色科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冬奥会赛场上 , 中国健儿将奋勇拼搏;赛场下 , 助力运动员提升竞技水平的科技研究同样在努力前行 。
2021年初 , 张家口崇礼区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 , 室外气温将近零下40摄氏度 , 一个来自上海的科研团队顶着大风移动 。每到一处捕捉点 , 他们仔细地检查设备 , 演示如何正确架设捕捉运动影像的摄像机 。架设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可以实时采集运动员起跳角度、空中姿态、速度、距离等数据 , 帮助运动员提高训练水平 , 助力中国跳台滑雪备战北京冬奥会 。
这个团队的负责人刘宇是上海体育学院教授、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运动健康科学教师团队主要成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 。他正好是张家口人 , 自己也热爱冰雪运动 , 在他看来 , 能参与科技冬奥的工作 , 这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
除了架设在场地的摄像机 , 刘宇团队使用的生物力学测试系统还有穿戴在运动员的身上的小型传感器 , 它们能采集从助滑、起跳、腾空飞行到落地全过程的速度和位移信息 。他表示 , 依靠自主创新 , 我们的这些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
通过技术系统的集成和完善 , 这些设施可以作为常规的训练科技辅助手段 , 架设在训练场地 。即使在没有科研人员在场的情况下 , 教练团队也可以自行操作 , 及时获取数据信息 。
刘宇团队在“雪如意”见证“第一跳”、展示科研成果之时 , 正赶上百年未遇的寒潮 , 当时崇礼的温度降至零下40摄氏度 , 而野外的拆装设备仍然要继续 , 团队里的有些学生都被冻哭了 。人咬牙挺住了 , 也要想办法让机器运转 。最后几天 , 他们决定仪器在当天不拆装 , 买了一些皮帽皮衣给摄像机罩上 , 给反馈训练信息的现场大电视机盖上棉被 , 最终让工作顺利开展 。
跳台滑雪是冬奥会上最具观赏性的项目之一 。不过 , 申办2022北京冬奥会前 , 全中国只有71名该项目的注册运动员 。该项运动从武术、田径等其他项目跨界跨项选才 , 刘宇团队的科研成果将对运动员成绩的提升 , 给予相当实用的帮助 。
北京冬奥会开幕70天前的2021年11月26日 , 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举行的2021-2022钢架雪车世界杯比赛中 , 中国运动员耿文强获得男子单人比赛冠军 , 实现了中国在这个项目上世界冠军零的突破 。这项成功的背后 , 同样有上海体育人的贡献 。
中国钢架雪车队夏训常驻基地就设在上海体育学院 。该学校体育教育训练学院高炳宏教授带领团队20余人 , 从2019年至今 , 先后参与备战科技攻关服务 , 为钢架雪车国家队建立了训练质量监控系统 , 包括机能状态、训练负荷、专项能力、训练方法、动作技术和心理状态的监测与调控 。同时 , 团队还给予运动队个性化体能训练、伤病预防与康复、医疗监督与治疗、疲劳消除与恢复、营养调节与保障等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
团队里的博士研究生龚敏已在中国钢架雪车队工作900多天 , 是科研医务团队的核心人员 , 负责对重点运动员陆上和冰上推橇动作开展技术分析 , 以及研究与应用专项体能训练关键技术 。团队研究发现 , 运动员的小腿三头肌、臀大肌对他们落地缓冲以及快速蹬伸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为教练员与运动员改善推橇技术、提高推橇运动表现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 , 有效提升了耿文强、殷正等重点运动员推橇的专项速度 。龚敏获得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授予的“2020-2021赛季科医服务先进个人”称号 , 也是全国唯一以学生身份获此称号的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