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分子筛研究突破口(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探寻分子筛研究突破口(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徐如人在做学术报告 。
吉林大学供图
人物名片
徐如人:1932年生 , 浙江上虞人 ,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 中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奠基者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0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几十年来 , 他以分子筛合成化学为突破口 , 提出无机合成化学的科学体系 , 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分子筛的定向设计合成 。曾4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 2017年获首届“中国分子筛终身成就奖” 。
书房不算大 , 左右两边书架的高度几乎顶到天花板 , 从门口一直延伸到窗户 , 上面满是化学书籍 。书桌前 , 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伏案工作 。“现在 , 他每天基本都要工作七八个小时 。”照顾徐如人的阿姨告诉采访人员 。
今年90岁的徐如人思维清晰 , 谈科研、打比方、讲故事……给采访人员科普起化学知识一丝不苟 , 采访中 , 为了翻找一份材料 , 老人拄着拐杖楼上楼下走了两趟 。
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分子筛领域的知名学者 , 已辛勤耕耘70年 。如今 , 他依旧关注着化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发展 。
从黄浦江畔到东北平原 , 逐渐找准科研方向
“尝尝我家乡的杨梅 , 特别甜 。”徐如人在客厅接受采访 , 茶几上 , 摆着一盘深红、饱满的杨梅……
生长于浙江上虞 , 徐如人在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度过了大学时光 。大学期间 , 徐如人接触到了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知识 , 也第一次走进化学实验室 。“大家都很刻苦 , 我有个同学 , 读书时已经开始研究氯霉素合成了 。”药品里的氯霉素、石油炼制的催化剂……在学习的过程中 , 徐如人心中也逐渐产生了对化学的热爱 , “化学是一门能够探索创造新物质的科学 。”
1952年 , 徐如人从交通大学毕业 , 他主动申请离开家乡到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任教 。徐如人说:“国家要建设东北 , 这里需要我们 , 我们就来了 。”20岁的他穿着单衣单裤 , 背着一床薄棉被就出发了 。“当时有一列火车 , 载着1000多名大学生 , 大家一起从上海来到东北 。”徐如人回忆说 。
在东北人民大学 , 徐如人找到了研究方向——分子筛 。
“把这个杨梅横切一刀 , 剖面排布着许多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圆点 , 可以把它想象成分子筛结构的孔道 。目前已知的孔道有200多种 , 不同孔道‘筛选’不同的分子 , 再进行扩散、吸附、分子间反应等活动 。”徐如人说 。分子筛在石油加工、精细化工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20世纪70年代 , 我国大力发展石油工业 , 当时国内炼油常用的一种分子筛催化剂制备工艺十分复杂 。简化工序在理论上是否可行?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支持下 , 徐如人开始了研究 。
徐如人边试验边学习相关文献资料 , 几个月下来 , 记了厚厚的5本笔记 。最终 , 徐如人和同事大胆尝试 , 改变反应条件 , 实现了催化剂一步制备 。此后 , 徐如人又研制出了另一种长效高温导向剂 , 解决了石油夏季生产中导向剂易胶凝、生产经常中断的难题 , 并获得授权专利 。
从黄浦江畔到东北大地 , 哪里需要他 , 他就把“实验室”搬到哪儿 。
探索合成新分子筛 , 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在分子筛领域的研究起步晚、资料少、设备差 , 为了解学术前沿动态 , 徐如人一直坚持学习英语 , 还主动向吉林大学的师生求教 , 学习俄语和法语 。
- 昆虫飞行角度由什么肌肉控制?南洋理工大学研究有了新发现
- 福州大学中麾元宇宙研究院签约仪式举行
- 山西大学玻色量子气体局域化相变实验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研究创制绿色智能干燥装备为农产品加工新能源利用提供新途径
- 福州大学和中麾(福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元宇宙研究院
- 我国科学家在单粒水稻成分分析技术和水稻食味品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腾讯发布2022金融AI发展研究报告,洞察金融AI应用与演进
- 新型化学研究装置在杭州亮相 每天可自动完成10000个化学反应
- 曹操出行与吉利汽车创新研究院启动合作 目标打造开放式商业智驾出行平台
- 外媒:研究人员对行星的新发现或会促进纳米金刚石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