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冷或热,都值得冷思考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近日 , 开心麻花科幻喜剧《独行月球》冲入了暑假档的下半程 。这部电影很早就打算进军暑期档 , 但犹犹豫豫间 , 没能在暑期档初期公映 , 它是被各种不确定因素挡住了 。之所以选择在档期下半程加入 , 估计是看到了市场空间还很大 , 需要一部超高票房的电影来填补 。
此前的暑期档 , 《外太空的莫扎特》的票房与口碑都不理想 , 口碑好的文艺片《隐入尘烟》排片上不去 , 想看的观众看不到 , 《人生大事》与《神探大战》虽然占据了排片的前两位 , 但与往年暑期档相比 , 给人的感觉是 , 并未真正点燃这个档期 。
有一部票房很高、口碑也很好的电影 , 对于这个暑期档来说很重要 。行业需要它来提振士气 , 电影院需要它提高人气 , 观众需要它承载情绪 。当然 , 片方也需要上述几种因素助力 , 使作品有乘风之力 , 获得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如果说在下半程加入暑期档是个冒险 , 那么这个冒险对于《独行月球》来说 , 是值得的 。
这个暑期档 , 有一种特殊的观影情绪在弥漫 , 那就是大家都在等待一部具有狂欢特征的大片入市 , 但更多人又保持着一种平淡、冷静的态度 , 不去过多地表达自己的关注 。这样的观望情绪 , 也体现到《独行月球》身上 , 该片在7月20日启动预售后的2天时间里 , 只有1000万元的票房 , 而2021年春节档《唐人街探案3》预售开启36小时即票房过亿元 。两部同等量级的电影 , 在两个同等重要的档期 , 预售数字相差如此之大 , 其中应是发生了一些什么 。
是观众不愿意进影院看电影了吗?《人生大事》票房破15亿元这个事实 , 显然能够证实观众还是非常愿意走进影院 , 来体验大银幕观影的 。要不然 , 这部冷门的殡葬题材作品 , 也不会冲破一些所谓的观念忌讳 , 实现一个近乎可以用“惊喜”来形容的票房数字 。只是 , 虽然观众“用脚投票” , 却不怎么愿意多说话了 , 和《你好 , 李焕英》《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不断刷屏社交媒体的电影有所不同的是 , 《人生大事》的讨论热度和社会影响力要逊色许多 。
电影 , 似乎开始有了远离社交媒体中心与社会话题热点的趋势 。而曾几何时 , 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增长 , 被认为是电影的社交属性所触发或刺激 。在线上 , 一部话题电影可以被持续讨论多天;在线下 , 进电影院观影成为一种社交需求与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 , 线上与线下的互动 , 也有了彼此激励的效果 。而现在 , 这样的盛景 , 更多时候需要通过回忆才能复现 。
【暑期档冷或热,都值得冷思考】在疫情的前两年 , 电影仍然表现出强大的吸引力 , 人们所担心的疫情改变观众观影习惯 , 并没有变成确凿的现实 。相反 , 在观影需求集中爆发的前提下 , 创造了2020年国庆档近40亿元、2021年春节档过80亿元的票房数字 , 这些数字让人相信看电影仍然是刚需 , 是不可被替代的生活方式 。
但2022年春节档观影人次创5年来新低 , 整个档期同比减少5000万观影人次 , 让人对电影市场开始产生一些担忧 。顺理成章地 , 正在进行中的这个暑期档 , 承载了对这种担忧情绪的纾解功能 。现在 , 不管《独行月球》是否愿意 , 它也有了“救市”的责任 , 而观众已经对是否有影片“救市”不太关心 。在“后疫情时代” , 观众以更快的速度 , 选择了“有好片就看 , 没好片就散”的立场 , 这是大环境“教育”的结果 , 也是观众理性选择的结果 。
一个观众普遍理性的电影市场 , 已经制定出了“优胜劣汰”的鲜明规则 , 像以前那样靠炒作概念、拼装明星阵容的电影 , 应已难再获得高票房了 , 而一些在宣传方面比较低调、故事内容却很扎实的电影 , 一样能脱颖而出成为黑马 。这样的状况会鼓励行业真正踏实下来 , 去制作优秀产品 , 以质量赢得观众 。这样的生产与消费逻辑一旦形成良性循环 , 相信会重新把电影带入社交媒体与社会话题的中心地带 , 国产电影也会很快恢复过去几年发展的昂扬姿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