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移动练功房”里,藏着《电波》的“百场如一”秘密

本文转自:文汇报
酒店“移动练功房”里,藏着《电波》的“百场如一”秘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窗户护栏化作舞蹈把杆 , 健身房变身练功教室……三伏天里 , 南宁良庆区某酒店被一批特殊客人改造成为“移动”练功场 。青年男女们排成一列 , 踢腿、下腰、旋转……细抠动作不容丝毫懈怠 , 汗水早就浸透了练功服 。他们是来自上海歌舞团的近50位演员 , 本周末上海出品的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上演 。在严格执行当地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 , 演员们充分利用酒店空间排练 , 确保以“百场如一”的最佳状态登上舞台 。
今年1月 , 《永不消逝的电波》首轮驻场演出在美琪大戏院收官 。三年400场演出见证了所有演员的蜕变和成长 , 在一次次尝试突破极限的过程中创造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如今 , 《电波》已经开启“下一个百场”的序章 , 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观众“永不消逝”的期盼 。
心中那团“火”依旧炙热
“只要能演出 , 再怎么辛苦也是快乐的 。”上海歌舞团副团长朱继承告诉采访人员 , 为配合当地防疫政策要求 , 演职人员7月19日就已经赶到南宁 , 此时距离《电波》在上海文化广场的复演仅仅三天 。“尽管演员们身体疲倦 , 但重返巡演舞台让所有人都感到兴奋激动 , 入住酒店后他们自觉进入了基训模式 。”
这些年轻人把酒店标间、健身场所都“改造”成了舞蹈练功房;基训课老师通过视频直播 , 联动起分散于酒店各处的练功点 , 将几十号人拧成一股绳 。“即使是暂别舞台的日子里 , 我们心中的那团‘火’依旧炙热 , 愈是在平淡的时候 , 愈能见到坚定的力量 。”在朱继承看来 , 演员们将酒店空间当做“移动练功房”的行为并不意外 。“他们都憋着一股劲 , 坚持每天练功夯实基础 , 提升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 , 随时保持‘战斗状态’ 。”
几个月来 , 上海歌舞团停演不停“功” , 确保状态和体能始终“在线” 。基训课早就转化为“网课”形式 , 演员们各自在家利用有限的场地条件 , 开展日常的基本功训练——阳台与走廊就是临时教室 , 椅子和衣橱充当临时把杆 。与此同时 , 上海歌舞团凝聚文艺战“疫”力量 , 组织各部门“云创排” , 为创作孵化做好准备 。
6月1日 , 上海歌舞团的教室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和忙碌 , 他们以悠扬的琴声、昂扬的状态吹响了回归舞台的集结号 。6月24日 , 上海歌舞团舞蹈演员部进行2021-2022年度业务考核 , 演员们的专业实力和艺术水准得以集中展现 , 获得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 , 今年的考核中涌现了大量原创节目 , 充分展现青年演员在疫情期间创新不停、创作不停的努力实践 。
传递着“永不消逝”的感动
7月 , 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 , 上海各类演出项目有序推进 。通过出品方和主办方的沟通努力 ,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于7月15日、16日登陆上海文化广场 , 每一位在台前幕后辛勤付出的演职人员重获展现自我的舞台 。虽然《电波》姗姗来迟 , 但观众对演出的殷切期待从未停息——仅仅开票十分钟 , 不少观众就再度面临着一票难求的情形 , 票版的“灰”彰显着演出市场的丰富多彩和蓬勃生机 。
“173天之后 , 我又登上舞台了 。熟悉的地方 , 熟悉的音乐 , 熟悉的感觉 , 谢谢大家的掌声 , 把这半年的等待给填补上了 。”演出结束后 , 剧中“李侠”扮演者、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王佳俊感慨地说 。疫情期间 , 他远离熟悉的舞台聚光灯 , 成为一位默默无闻的志愿者 。在日复一日为社区居民配药、运送物资、组织核酸检测的繁忙工作中 , 他偶尔会想起那个有着坚贞信仰的革命先烈——李白 。“这段经历会是我未来一笔宝贵的财富 , 无论是用舞蹈来说故事 , 或是在舞台上塑造角色 , 都会更贴近生活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