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刷屏,平凡而积极的人生故事引发集体共鸣
本文转自:第一财经
7月26日 , 短视频《回村三天 , 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以下简称《二舅》)在社交平台呈刷屏之势 。工作日下午 , 视频首发平台B站上 , 实时在线观看人数始终保持在10万以上 。
这一由B站UP主“衣戈猜想”创作的短视频 , 用11分半的时间回溯了主人公“二舅”波折、苦难却丰饶的人生 。天才少年因赤脚医生的误诊成了残疾 , 放弃学业学做木匠 , 凭着手艺走遍天下 , 结交各路好友;青年时扛起家庭的责任 , 给亲人制作新婚的所有家具 , 为养女买房耗尽半生积蓄 , 人到中年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 , 任劳任怨 。在村子里 , 他是远近闻名的能人 , 帮村民修理各式各样的电器、玩具、劳动工具 , 清贫度日 , 一生未婚 。
该视频于7月25日上午8时上线B站 , 当天深夜至第二天上午热度飙升 , 26日傍晚 , 播放量已经近千万 , 弹幕数突破4.4万 。网友歌钟十二街对该视频的评论得到了超8万点赞:“看似置身事外淡淡地叙述 , 偶有玩笑话穿插其间 , 文字背后的情感足以动人至落泪……像一场时长极短的电影 , 匆匆而过转眼就迎来结束 , 这又何其像是普通人的一生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舅”的故事 , 重叠了许多普通人的身影 , 引发观众的广泛共情 。两万五千条评论中 , 不少观众回忆起自己的至亲 , “像极了我大舅”“特像我爸爸”“想起了我的外公” 。这些普通人往往藏于平凡市井 , 却如二舅一般身怀绝技 , 奉献他人 。网友“素心一缕”说:“我爸也是木匠 , 做了很多家具 , 爱看书爱研究 , 会接上下水、暖气管 , 铺瓷砖 , 修各种小家电 , 种地 。我问他 , 爸 , 你咋啥都会呀?他说 , 这就是生活 。”
不少观众则联想到余华的小说《活着》 。余华在序言中写道:“作为一个词语 ,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 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 , 也不是来自于进攻 , 而是忍受 , 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 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这段对“活着”的阐述 , 用于形容二舅苦难而坚忍的一生 , 也较贴切 。
视频当中 , 有不少适合互联网传播的“金句” , 诸如:“这个世界上第一快乐的人是不需要对别人负责的人 , 第二快乐的人就是从不回头看的人 。”“遗憾谁没有呢?人往往都是快死的时候才发现 , 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直在遗憾过去的遗憾 。遗憾在电影里是主角崛起的前戏 , 在生活里是让人沉沦的毒药 。”
该视频的流行 , 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部分评论人士对故事和人物的真实性存疑 , 有观点认为 , 这些金句和互联网流行的“鸡汤”并无二致 , 对“二舅”这一人物的塑造也有浪漫化苦难、消费苦难之嫌 。
上海社科院学者陈亚亚认为 , “二舅”视频表达了一种面对苦难仍然要积极生活的人生态度 , 一种生活的韧性 , 二舅故事的解读方向也比较丰富 , 励志、乐天知命等等 , 在她看来 , 虽然是作者的主观解读 , 但本身并没有刻意美化苦难 。
她向第一财经分析 , 疫情当前 , 很多人感到不堪重负 , 视频之所以这么火 , 或许和许多人的焦虑、沮丧心态有关:“一方面萎靡不振 , 丧失了奋斗的勇气 , 另一方面又非常之焦虑 , 不愿就此消沉下去 , 所以他们迫切需要看到二舅这样一个积极生活的榜样 , 而且因为其生活相对窘迫的原因 , 这个榜样对自己也没啥威胁 , 不会加深自己的焦虑 。”
- 红极一时的“青春小妞”王珞丹,和她背后的8个男人
- 有了父母的“神助攻”,这次他们会成功吗?
- 被日本博主的“轻熟风”穿搭惊艳了,低调优雅还知性,赶紧学!
- 除了成毅,宋祖儿也被吐槽过“小鸡嘴”
- 消失15年,6个老男人开始“反杀”
- “钟丽缇”气质果然出众,连印花裙配蓝色丝袜,都穿出了国际范
- 芬兰合唱团为大熊猫演唱《但愿人长久》 盘点各国对“滚滚”的礼遇
- 平凡而高贵的二舅,治愈着当代人的精神内耗
- 《不要回答》贾樟柯王子文宋继强谈爱情的“参数化”
- 董洁称呼儿子为“爸爸”,网友:这都是被营销号恶意截图带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