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何建明:在“高山清渠”发现黄大发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央视热播剧《高山清渠》将我的纪实作品《山神》搬上了荧幕 。五年前 , 我跟着现实中的黄大发“走过险象环生的擦耳岩 , 蹚过满是苔痕的沟渠” , 其惊险与艰难毕生难忘 。
纪实|何建明:在“高山清渠”发现黄大发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高山清渠》剧照
天险之渠上 , 初识黄大发
5年前的夏天 , 因为在手机上看了一块“豆腐块”小文章 , 我决定去“高山清渠”上找那位用了32年时间 , 带领草王坝村乡亲们开山筑渠、致富的老支书黄大发 。那时 , 黄大发除了在贵州被评为“优秀党员”外 , 其他地方很少有人知道 。正是这一次不平常的寻找 , 让我真正见到了一位中国的“山神” , 当代的“愚公” 。
如今 , 黄大发已名震全中国 。而对我和助手小范来说 , “寻找黄大发”却是一趟难忘的惊险之旅……
“走!往前 。再往前走一点!”刚到村里 , 身高仅1.5米左右的82岁老人黄大发便把我和助手小范及当地宣传部门的几位同志 , 带到了一千米高的悬崖之上 。站在我前方三五米处的石渠坎上 , 他一次次地招呼着跟在他后面的我……
我们一手拿着一根竹竿作拐杖 , 另一只手则撑着雨伞 。如果在平地上 , 或者一般的山路上行走 , 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但我和黄大发老人是行走在千米高的悬崖边 , 一条被当地人称之为“天渠”的堤沿茬子上:身子的左侧 , 是嶙峋陡峭的山体 , 岩石凹凸不平 , 稍不留神就会碰头 , 让人措手不及 。身子右边是万丈深渊 。天空中还飘着冷雨 。居高临下远望 , 山脚下的公路如一根银丝细线 。我们用双脚丈量的 , 便是我慕名而去 , 由黄大发老书记当年凿出来的“天渠” , 如今被乡亲们叫作“大发渠” 。
所谓“天渠” , 其实是在山体边缘开凿出来的一条大约宽六七十厘米、平均深五十厘米的石渠 。其渠一边傍着大山山体 , 一侧是峭壁悬崖 。站在山的底端往上看去 , 石渠犹如刻在大山颈部的一条被割切而得的缝线 。平行观察 , “天渠”宛如一条系在山腰上的银丝绸带 , 那清粼粼的泉水 , 潺潺而流 。即便当日天上下着中雨 , 看着流淌清泉的“天渠” , 依然赏心悦目 。
“这是纯天然的矿泉水 。”黄大发老书记用手掌往嘴里捧掬了好几口清泉水 。我有样学样地连喝几口——感觉像第一次品尝纯天然的矿泉水:清爽的甜!
纪实|何建明:在“高山清渠”发现黄大发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 开凿在山体边缘的“天渠”
“小心啊 , 这石板滑!”走在前头的黄大发 , 时不时地回头 , 或者停下步子来拉我的手 。一时可以 , 两三回也可以 , 但数公里、数小时让一位八十几岁的老人这么拉着我 , 实在过意不去 。
并非我逞强 , 只是不想让已经吃了太多苦的黄大发老人再为我这样的“走马观花”者费力费心了 。然而 , 我的这份心思却着实苦了自己——简直是命悬一线 。
这绝非夸张 。
悬崖上的水渠茬子宽约20厘米 , 黄大发老人可以在上面稳健行走 , 甚至可以用“健步如飞”来形容 , 因为黄大发老书记他已经走了整整几十年!但对我来说 , 这么窄的“石沿沿”就是一条充满惊悚的“天路” 。我在后面看着老人前行的身影 , 无法不佩服:稳稳当当 , 又健步如飞 。不到一米六的身高 , 身子不晃不摇;而我 , 近一米八的个头 , 瘦溜溜的 , 每走一步 , 左摇右晃 , 仿佛随时可能被一阵山风刮倒 , 掉进几百米深的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