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工程公司致力研发建筑信息模型软件——智能建造步入“云端”

本文转自:中国经济网
来源:经济日报
中信工程公司致力研发建筑信息模型软件——智能建造步入“云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信工程公司建设的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项目BIM机电模型 。(资料图片)
武汉光谷内 , 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湖北东湖实验室建筑群拔地而起 。“这个项目全面应用国产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 , 通过‘模型+数据’的方式在勘察、设计、采购、施工、验收等环节有效传递信息 , 规避了90%以上预算外变更 , 工期与同体量建筑相比缩短6个月 , 实现了建筑数字化交付 。”中信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志宏说 。
长期以来 , 传统工程建设各环节处于割裂状态 , 容易出现返工现象 , 导致建造成本增加 。针对这一问题 , 中信工程通过持续研发、联合创新 , 实现了自主可控BIM技术从0到1的突破 , 在提高建造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目前国产BIM软件已广泛应用于建筑业 。
突破核心技术
在中信工程工作人员的电脑上 , 东湖实验室数字模型的建筑结构一目了然 , 每一处框架受力情况清晰可见 , 每一条电缆、每一盏灯泡都有迹可循 。
“传统建筑项目建设模式是‘设计—图纸—建造’的单向过程 , 企业发现问题大多是在建造阶段 , 往往需要额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解决 , 不可避免地增加成本 。应用国产BIM软件后 , 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对建筑的数据化模型整合 , 能够对建筑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信息作出高效应对 ,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金志宏说 。
国产BIM软件成功应用并非一蹴而就 。本世纪初 , BIM技术以能够实现建筑信息集成的优势 , 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建筑业的广泛认可 。“在应用BIM软件的过程中 , 我们发现 , 由于底层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 , 自身缺乏国产自主核心图形引擎 , 各类相关应用软件必须依靠插件与国外软件进行信息交互 , 自主可控性不强 。同时 , 大量工程建造数据、地理信息数据需要传到云端协作共享 , 数据安全存在风险 。”金志宏说 , “就好比在别人的地基上砌房子 , 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 。”
“BIM软件应用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 秉持这个理念 , 中信工程联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国内产学研用优势力量 , 共同开展BIM重大专项攻关 。
项目攻关开展不久 , 就遇到了难题 。由于BIM软件及相关二次开发软件种类繁多 , 研发团队各单位采用软件不同 , 数据之间无法流通共享 。为此 , 中信工程组织行业头部企业的研发人员定期在武汉集中开展研发攻关 , 统一BIM数据格式 , 制定BIM数据标准接口 , 为填平信息鸿沟奠定了基础 。
突破层层困难 , BIM重大专项目前已完成60款BIM软件研发工作 , 软件代码自有率平均达到90%以上 , 实现了国外图形引擎替代、基本算法的底层技术攻关、关键人才团队建设和软件应用层面的数据交换 , 形成了覆盖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的BIM系列软件成果 。“对东湖实验室项目的对比验证显示 , 国产BIM软件性能已接近国外软件水平 。”金志宏说 。
打通数据孤岛
“虽然国产BIM软件解决了核心技术从无到有的问题 , 自主性、可控性达到了评估标准 , 但在适用性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翠坤坦言 。工程建设过程中 , 前期策划、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竣工交付和后期运营各阶段使用的BIM应用软件标准不一、兼容性差 , 数据间共享、交互、流转缺乏统一标准 , 形成数据孤岛 , 这些问题依然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