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线上热议:“元宇宙”真的能造福困境中的人类吗?

本文转自:文汇报
青年学者线上热议:“元宇宙”真的能造福困境中的人类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技术发展扩展了想象的边界 , 疫情居家让人们重视虚拟场景的构造 。作为真实世界的延伸与拓展 , “元宇宙”受到多个领域关注 , 是否互联网的新风口?
【青年学者线上热议:“元宇宙”真的能造福困境中的人类吗?】以“元宇宙:理论想象与实践空间”为主题 ,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线上主办青年学术沙龙 , 青年学者从媒介理论、技术哲学、城市文化、文化产业等不同角度展开讨论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徐锦江看来 , 元宇宙不仅是发挥文学艺术的想象 , 更与哲学、政治、法律、伦理 , 与传播技术、产业发展紧密相关 , “期待学术界在已有研究成果上 , 提出更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意见 , 让元宇宙真正造福陷于困境的人类 。”
“当前 , 全球范围内元宇宙命题的发生 , 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硅谷和好莱坞合作营销的概念 。斯皮尔伯格与扎克伯格的结盟 , 将元宇宙表达为基于视听感受的消费景观 。电影工业介入新技术话语 , 是否致使旧的视觉文化习惯压抑了以电子游戏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的想象力?”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赵宜以“电子游戏的信息:界面的延伸”为题 , 探讨电子游戏作为新技术的艺术本体 。相对于电影 , 电子游戏更强调用户操作的生产性和开放性原则 , 由此展露出新技术开拓的媒介外延 。
青年学者线上热议:“元宇宙”真的能造福困境中的人类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如果我们只能被动接受技术公司提供的单一想象 , 那么对元宇宙的思考是值得商榷的 。”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于成认为 , 面对当下的技术 , 互联网文化更需要审视“在任何场景下做事”“更有效率”“更加精彩”诸如此类的表达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看 , 拥抱元宇宙是拒绝向外探索的群体心理写照 。如果人类真的‘必然走向元宇宙’ , 或许更需要想象减速的元宇宙 , 想象缓解现代性精神危机的元宇宙 , 想象与‘星辰大海’保持联系的元宇宙 。”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恬骅认为元宇宙复兴了“远程在场” , 将人定位于不同于物理空间的“空间”之中 。元宇宙延续了“赛博空间”以来将计算机网络空间化的隐喻模式 , 并将这些原本分散、程度不一的定位统合起来 , 以可视可感的方式呈现出来 。
游戏设计师范子懿提醒 , 人的价值感来自积极主动的付出 , 当媒介技术能够更直接的去触动人的感观 , 人们在“元宇宙”里付出得越少 , 将导致它的价值相应降低 。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张艳从技术现象学角度切入 , 认为元宇宙目前更多是一种话语和想象 , “元宇宙开辟了未来技术发展的愿景 , 这一愿景是对当前技术现实导致的区隔化的不满与补益 , 将通过虚拟现实的架构 , 对现有的社交网络进行整体提升 。”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杜梁聚焦“元宇宙的媒介本体属性” , 元宇宙的本体建构 , 需要以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轴 , 从场景建构、人机对话和主体延伸等角度全面铺开 , 与机械紧密结合的千面主体随意跃动其间 , 人类存在方式有望进一步推向“后人类”阶段 。
《艺术学研究》编辑赵东川指出 , 当前有关“元宇宙”的讨论缺乏概念的共识 , 这会阻碍有效的学术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