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心脏”是这样研发出来的( 三 )


光强跳变的问题困惑了他们很长一段时间 。最后梅刚华让博士生赵峰找来一台摄像机对着灯泡拍“电影” , 终于弄清光强跳变是液化的“铷滴”在灯泡内表面“迁移”造成的 。谱灯在真空中发光不正常的问题 , 他们通过大量实验 , 发现是由于灯泡散热不通畅 , 导致灯泡温度过高造成的 。
灯泡玻璃材料试验持续了十年之久 。他们让三个谱灯长期点亮工作 , 每个月测量一次灯泡中的铷量 , 积累了近十年的测量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计算 , 得到了精确的铷消耗模型 , 精度比国外高出六七倍 。再根据这个模型 , 确定了适中的充铷量 , 既不会因为少了而影响铷钟的寿命 , 又不会因为多了而产生铷迁移现象 , 影响铷钟的性能 。
十年是三千多个日日夜夜 , 几多辛苦 , 几多心血 , 只为拿到一个科学的设计数据 。
一台高性能铷钟 , 光有好的物理系统还不行 , 电子学系统也要做好 。铷钟的频率稳定度既与原子信号强度相关 , 也和电路的噪声相关 。对于一般精度较低的铷钟 , 电路的设计是不太困难的 , 但要做极品铷钟 , 电路的噪声就必须压得很低 。原子钟的电路实际上是一个链条 , 由多个模块组成 。为了判定噪声来源 , 他们一个个模块去找 , 去诊断 , 这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仿真、模拟、测试和试验工作 。
解决了物理系统原子信号强度和电路降噪的问题 , 铷钟的短期稳定度就基本解决了 , 但长期稳定度还没解决 。某种意义上长稳更重要 , 因为导航卫星用的主要是每天的稳定度 。“影响长稳的主要因素是光频移和温度频移 , ”梅刚华介绍:“我们开始的做法有点治标不治本 , 总想通过选择工作点、加强温控等外部措施来解决 , 效果不好 。于是就系统地研究如何将原子体系自身的频移降下来 。这就要改变和优化很多设计参数 , 比如铷泡中充入的缓冲气体的种类、配比、压力等等 。这些东西最好每次只改一样 , 不然你的判断就不一定准确 。科研就是这样 , 没有捷径可走 , 必须老老实实去做 , 水滴石穿 , 水到渠成 。”
一晃 , 8年过去了 。2000年 , 梅刚华团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星载铷钟原理样机;2004年 , 又研制出星载铷钟电性能样机 , 技术指标基本满足北斗系统的应用需求 。
但是 ,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
揭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心脏”是这样研发出来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甚高精度星载铷原子钟 。这是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制的第三代星载铷钟 , 2018年装备北斗三号卫星 。

2004年 , 北斗二号系统星载铷钟进入工程样机研制阶段 。
孙家栋院士一直在关注着武汉物数所 , 亲自带专家组前来考察 。
孙家栋握着梅刚华的手:“刚华 , 我知道你们这几年拼得很苦啊!”
梅刚华十分感动 , 说:“孙老 , 有您这句话 , 所有的苦都值得 。”
孙家栋说:“干北斗就需要有这么一股劲 。有时候 , 看不到前方的曙光 , 但是咬牙坚持下去 , 可能就成功了 。”
听了汇报 , 看了实验室 , 孙家栋对梅刚华团队几年来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 给予充分肯定 。
忽然 , 孙家栋停顿了十几秒 , 而后话锋一转:“恕我直言 , 武汉物数所的原子钟研究 , 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的多 , 但工程化能力 , 比我想象的要差得多的多 。”
全场寂静 。
包括时任所长詹明生和梅刚华在内 , 武汉物数所所有在场的人都怔住了 , 他们像是被猛烈地抽了一鞭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