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心脏”是这样研发出来的( 二 )


梅刚华告诉我:“刚开始的时候 , 我们铷钟的精度跟西方发达国家比差了两个数量级 , 将近100倍 。在可靠性、寿命、卫星环境适应性方面 , 更是连设计概念都没有 , 差不多是一片空白 。”
揭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心脏”是这样研发出来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梅刚华(左四)和团队成员一起分析星载铷钟测试数据

铷原子钟的精度主要指频率稳定度 , 它直接与原子跃迁信号的强度相关 。
铷原子钟是根据“光-微波双共振”原理设计的 。原子信号的强弱与物理系统的两个主要部件相关 , 一个是激励光共振信号的光谱灯 , 一个是激励微波共振信号的微波腔 。光谱灯的作用像抽水机一样 , 将原子从低能级抽运到高能级 。水可以自动从高处流到低处 , 但铷原子钟中的高能级原子 , 却不能自动回到低能级 , 必须用微波场去激励 , 它才能下来 。所以把光谱灯做好 , 上去的原子就多;把微波腔做好 , 下来的原子就多;上去和下来的原子都多 , 原子信号就强 , 原子钟的稳定度就高 。对于铷原子钟设计而言 , 光谱灯和微波腔是两块硬骨头 。
“我们的星载铷钟研究是从微波腔起步的 , ”梅刚华说 。“微波腔设计有两个基本的要求 。第一是体积要小 , 不然铷钟整机的体积下不来;第二是微波场的分布模式要好 , 不然原子信号就弱 。当时国际上比较成熟的是传统的TE_011腔和TE_111腔 , 前者的体积过大 , 后者的场分布模式不太好 , 所以在1997年项目启动的时候 , 我们就决定做一种新的微波腔 。”
为了少走弯路 , 费了很大劲 , 物数所请到国际著名原子钟研究单位瑞士天文台退休专家李·约翰逊来实验室做指导 。
约翰逊根据文献和自己的经验 , 做出了两种新结构微波腔模型 , 一个叫作慢波螺旋腔 , 一个叫作分离环腔 。但效果并不理想 , 腔的结构松散 , 找共振频率困难 , 产生的原子信号很弱 。三个月合同期一到 , 他便走了 。
看来只能靠自己了 。
有人疑惑:连瑞士专家都做不出来 , 我们行吗?梅刚华有信心 。
两种新结构腔相比 , 他觉得分离环腔更有优势 , 关键是如何把它从一个分离的、松散的结构变为一个一体化的刚性结构 。多次尝试都不见效果 。一天下午 , 他突然想到一种方案 , 来不及等工厂加工 , 说干就干!他找来一块铜片 , 在上面锉了几个槽 , 然后卷成一个管 , 再用铜皮包上没开槽的那一端 , 塞进一个金属圆筒 。在仪器上一测量 , 马上就看到了共振信号 。他将钟达、安绍锋几个骨干叫来 , 大家一看 , 都很兴奋 。
趁热打铁 。第二天 , 他到工厂加工了一个正式样件 。再次测量 , 发现共振信号不仅还在 , 而且很强 。短短两三天时间 , 一种新结构微波腔——梅刚华把它命名为开槽管微波腔——雏形就出来了 。开槽管微波腔后来获得中国和美国专利授权 , 到现在仍然是精密测量院星载铷钟的主要设计特征 。这种微波腔不仅体积小 , 场分布模式也很好 , 可以利用小体积原子气室获得高强度原子跃迁信号 , 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铷原子钟高精度和小型化之间的矛盾 。
铷光谱灯的设计原理并不复杂 , 就是通过无极放电 , 使铷原子蒸气发光 。但原先的设计问题很多 , 根本上不了天 。一是光强跳变 , 影响铷钟的频率稳定度;二是真空里发光不正常 , 限制铷钟的卫星环境适应性;三是灯泡中的铷消耗太快 , 制约铷钟的寿命 。
“解决问题 , 要花大量时间找原因 , 原因找到了 , 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梅刚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