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眠软糖的“隐秘战事”( 五 )


随着创业者和资本涌入 , 该行业会像过去数个经历风口的行业一样 , 随着烧钱做推广 , 一些公司会死掉 , 而只有少部分公司会活下来 。而对于活下来的这些玩家 , 短期内谁也无法快速杀死对手 。
两个月前 , 在杭州萧山一处高新园区里 , 亿邦动力见到BuffX创始人亢乐 。走进他的办公室 , 房子里只有简单刷了白漆 , 甚至连地板也没铺;一张茶桌上 , 堆放着数包BuffX软糖 , 不易察觉的落灰 , 暗示它们早已长久地被搁置于此 。
坐下来聊天的时候 , 他乐意展现自己“理性决策人”的一面 , 并标榜BuffX的决策大部分是基于数据 。他的身上带着典型的互联网人标签:勤奋、崇拜数据与算法以及旺盛的表达欲 。
“我们还是相信复购啊 , 我们还是相信复利的逻辑 , 持续的运作使认知提升 , 然后再加上信息的积累 , 做出来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谈及这些的时候 , 他的音量明显拉高 , 并不自觉朝前倾 , “但是你不做 , 那他妈的以后就不会有任何变化 。”
04失序江湖与千亿市场破局关键
不过 , 在睡眠领域的特斯拉诞生之前 , 该行业还要经历颇为紧要的一关 。
当人们疯狂涌入掘金GABA的时候 , 它的上游生态似乎并不太好 , 正在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如果人们对此熟视无睹 , 隐秘角落的撕裂 , 或许将伤及千亿市场根基 。
浙江益万生物是中国较为重要的GABA原料供应商之一 , 不过最近该公司CEO华井田正在发愁 。今年春天 , 他告诉亿邦动力:“现在市场很乱 , GABA价格干得很低 , 有的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也进来了 。”
业内人士告诉亿邦动力 , 以前食品级GABA可以卖到1000多元/千克 , 现在市场上一些化学合成的GABA , 以次充好 , 只卖几十元 。
华井田觉得 , 这样下去 , 生意根本没法做 , 他转而去生产茶氨酸(也有部分助眠效果) 。不过 , 近年来该产品国内市场一直未能打开 。
亿邦动力试图联系另一家GABA原料供应商 , 对方表示“已不生产GABA” , 便匆匆挂断电话 。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 , 只有微生物发酵及天然提取的GABA , 才可用于食品添加 , 其原材料是极寻常的谷氨酸钠(俗称味精) 。正因如此 , 中国真正意义上拥有GABA生产资质的企业屈指可数 。在我国 , 早期备案的企业只有七家 , 近两年更是减少到了三四家 。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一位研究者告诉亿邦动力 , 中国大部分工业化生产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制取GABA , 所用菌种直接影响发酵效率 。他说 , 中国于本世纪初 , 从日本引入GABA菌种 , 多数研究均由高校及科研单位独自承担 , 比如江南大学 。
目前 , 大多数菌种及其专利掌握在高校及科研院所手中 。实力不菲的企业要么买断 , 要么选择合作方式获取菌种 , 比如华熙生物的菌种 , 就来自江南大学 。
但这并不影响一个野性失序江湖的形成 , 人工合成的GABA , 正在以低价搅乱市场 。一家工厂曾向一位年轻的品牌创始人宣称 , 其生产的GABA纯度高达98% 。后来 , 该工厂提供的原料被检测出掺有合成物 , 工厂副总经理亲自飞到该品牌 , 试图与其沟通 。
“提了好多东西过来 , 反正就是不要让我们怎么样 。”稍懂内行的人并不难窥探其中玄机 , 该创始人坚持检测的原因是 , 彼时90%纯度接近行业天花板 , 98%的纯度几乎只有人工合成方可达到 。
2012年 , 华井田旗下益万生物拿到了生产许可证 , 为此他高兴了好一阵;行业终于有标准了 , 但他很快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现在很多企业都(对GABA)有兴趣 , 但买了一次就没有下文了 。”这其中 , 有做饮料、糖果片的 , 也有做口服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