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系统”的发展历程

“熊猫系统”的发展历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EDA工具素有“芯片之母”的美誉 , 是芯片制造最上游的产业 , 是衔接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封测的关键纽带 , 对行业生产效率、产品技术水平都有重要影响 。
回溯EDA工具的历史 , 它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历程?当今称霸EDA市场的海外三巨头是如何练就的?关于这部分历史 , 我们在【芯历史】一篇论文引发的EDA革命 , 催生三大国际巨头已经有所提及 。
近年来 , 国产EDA产业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 且涌现出了大量的EDA公司 。而事实上 , 早在上世纪80年代 , 中国EDA产业也曾有过短暂的辉煌 , 但可惜 , 有如昙花一现 , 辉煌很快就沉寂下去 , 并长达15年之久 , 这段历史有着怎样的“隐情”?国产EDA产业的转折点又是从何时到来?本期我们让我们一起走进EDA的发展史下集 。
03中国EDA产业失去的15年(1994-2008年)
20世纪80年代 , 在国际三大EDA巨头成立之际 , 中国EDA产业也燃起了星星之火 。
1978年秋 , “数字系统设计自动化”学术会议于桂林阳朔举行 , 有67个单位 , 14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 这次会议被誉为“中国EDA事业的开端” 。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都成为了中国EDA事业的核心 。此外 , 本次会议最终选出18篇论文进行刊登 , 涵盖了自动逻辑综合、模拟技术、测试生成、电路分析、印制板布线及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等各个方面 , 这也标志着中国EDA事业在学术领域的萌芽 。
以桂林会议为起点 , “六五”期间 , 我国陆续开发了国产ICCAD一级系统和二级系统 。
然而 , 国产EDA的黄金时代却受制于巴统协议的限制(建国初期 , 巴黎统筹委员会对中国实行禁运,国外EDA无法进入中国) , 中国无法买到芯片设计所需的最新EDA软件 , 国内的ICCAD工具研发 , 停留在众多一级系统和二级系统 。
为了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状态 , 1986年前后 , 国家拿出两弹一星的精神 , 动员了全国17个单位 , 200多名专家聚集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 开发属于自己的EDA 。
经过几年的刻苦钻研 , 终于 , 1993年 , 中国自己的EDA工具问世 , 并被命名为“熊猫系统” , 寓意EDA的珍贵且稀有 。
“熊猫系统”的发展历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熊猫系统”的意义在于是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ICCAD系统 , 填补了我国在EDA领域的空白 , 打破了外国对中国的EDA工具封锁 。“熊猫系统”核心部分由28个设计工具组成 , 共180万行代码 , 具有集成电路设计所需要的行为功能级描述、版图编辑、逻辑和电路模拟、测试码生成、自动布局布线和版图验证等功能 。
1993年 , “熊猫系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并在20家设计公司和研究机构得到应用 , 共安装55套系统 , 开发完成近200个集成电路品种 , 建成了7个经过工艺验证的实用化单元库 。
此外 , “熊猫系统”由于价格仅为同类产品的1/10 , 导致美国芯片厂商也一度选择“熊猫系统” , 在市场中引起较大反响 。
“熊猫系统”的出现 , 使我国EDA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只有五年 。就在国产EDA正要燃起更大火苗的时候 , 后来发生的事情 , 却让国产EDA沉寂了十五年 。
冷战结束后 , 1994年“巴统”禁令取消 , 海外EDA三巨头大举进入中国市场 , 便以技术成熟、价格便宜、免费赠送、多方合作等策略 , 快速收割市场份额 。“巴统”禁令刚刚解除 , 国际EDA的巨头Cadence公司 , 便立即到北京参加了1994年亚洲电子设计自动化及测试研讨展览会 , 不久之后就在人民大会堂宣布成立北京办事处 。一个办公室的成立 , 都要在大会堂宣布 , 可见当时这也是一件隆重无比的大事 。这也反映了国外公司的心思 。紧接着 , 1995年Synopsys公司在中国大饭店宣布成立北京办事处 。在办事处成立之前 , 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华晶半导体公司、电子部54所、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均已采用了Synopsys的产品和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