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僧”桴之科三次打破国外垄断

本文转自:重庆日报
“扫地僧”桴之科三次打破国外垄断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3月2日 , 重庆桴之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技术人员正在交流车膜研发经验 。采访人员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钢刷划过、砖块摩擦……种种暴力“折磨”下 , 汽车车身漆面没有一丝划痕 。
为何如此神奇?
“这是因为 , 这辆车穿了一件隐形车衣 , 它就像一层膜贴在车身表面 , 厚度不到0.2毫米 , 却能防止车身被硬物刮伤 , 还具有拒腐蚀、抗剥离、自修复等多种功能 。”3月22日 , 重庆桴之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桴之科”)董事长董理理告诉采访人员 。
国内的车衣技术起步较晚 , 产品质量不稳定 , 导致高端市场长期被国外厂商垄断 。去年9月 , 桴之科的“二分之一”(品牌名)隐形车衣研发成功 , 上市不到半年便高居国内4S店直营渠道单月销量榜首 。
自主研发打破国外垄断 , 对桴之科而言 , 已经不是第一次 。
通宵试车收集数据
让国外竞争对手“败走麦城”
“你看过《天龙八部》吗?我们研发团队里的人 , 就像小说里的‘扫地僧’ 。”董理理告诉采访人员 , 公司的技术团队有200多人 , 大多数研发人员都在相关领域深耕了10年以上 , 很多人都“身怀绝技” 。
而这群“扫地僧”不仅一点不高冷 , 还经常使用别人想不到的“笨功夫” 。
2012年前后 , 桴之科刚成立不久 , 研发第一个产品“云宝盒”手机控车装置 。当时 , 国内的后装手机控车市场被一家美资企业占据了八成份额 , 其产品定制化程度高 , 竞争力极强;其余两成则被国内同质化的低端产品充斥 。
桴之科要开发定制化的产品 , 必须接入不同厂商的信号网络标准 , 但每家厂商都会对其进行加密 。要解决这个问题 , 得先跟厂商买专用开发工具 , 一套就要上百万元 。
创业之初的桴之科财力单薄 , 为了节约成本 , 研发团队只好在4S店下班后 , 租用其试驾车型反复测试 , 找不同的车型的信号网络标准 。他们晚上通宵测试 , 早晨把车还回去 , 再整理分析数据 。就这样忙了整整一个月 , 才研究透第一个车型 。
几年下来 , 团队掌握了覆盖绝大部分车型的数据资料 , 最终建立起一个适配绝大多数车型的通用平台 , 将新车型的手机控车装置开发周期缩短至半个月 , 远远快于那家美资企业 。
在桴之科的攻势下 , 那家美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 , 最终退出中国市场 。桴之科则不断优化产品 , 拿下八成市场份额 。
放弃挣快钱
要做就做性能更优的产品
在一个领域拿到八成的市场份额 , 看似可以“躺赚”了 。但这群“扫地僧”没有坐享其成 , “笨功夫”的故事还在延续 。
2017年前后 , 毫米波雷达在汽车辅助驾驶领域异军突起 。
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 许多国内厂商利用技术相对简单、成本较低的24GHz毫米波雷达开发产品快速杀入市场 。
桴之科却不这么干 。
“汽车电子这个行业从不缺‘挣快钱’的产品 。”董理理说 , 但一件产品要经久不衰 , 终究要靠品质来说话 。
桴之科决定 , 自主研发被欧美厂商垄断技术的77GHz毫米波雷达 。这种雷达在物体分辨率、测速和测距精确度等方面更为优越 , 安全性更高 。
当时 , 桴之科位于成都的研发团队负责天线、PCB板等核心零部件的设计和集成 , 并开展仿真测试;重庆的研发团队则负责核心算法的开发、产品与车辆的集成、道路测试等工作 。那两年 , 两地间不知疲惫地来回奔波 , 成为研发人员的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