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的商业化究竟经不经得起市场考验?

钉钉的商业化究竟经不经得起市场考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市值榜 , 作者|祝彰 , 编辑|徐伟
成立第七年 , 钉钉决定迈出关键一步:商业化 。
3月22日 , 钉钉在2022年发布会上 , 向外界发布了商业化产品 。此前 , 钉钉是中国协同办公领域最早吃螃蟹的玩家之一 , 现在它稳居第一梯队 , 有5亿用户、1900万企业组织(包括学校在内)在钉钉上办公 。
不过 , 钉钉过去做到的事情 , 只能称得上是赢了第一次:它积累起了更大的规模 , 但商业化能力还未被证实;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在迅速扩大 , 钉钉还需要证明 , 它能够创造更深的价值 。
这也能用来解释为什么钉钉要提出商业化:
它想继续保持自己在协同办公赛道的优势 , 必须比竞争对手跑得更快 , 让护城河变得更深;
它想创造更深的价值 , 但这个目标仅凭自己很难做到 , 需要用更加完整、平衡、健康的生态 , 靠生态的力量而非个体的力量 , 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 而这个生态要想实现持续地良性运转 , 离不开健康的商业化 。
问题在于 , 钉钉能不能再一次赢下这场竞赛?它的商业化究竟经不经得起市场考验?
01、toB的商业化比toC更难
讨论钉钉的商业化之前 , 有一点需要明确:toC与toB的商业逻辑并不相同 。
toC的商业逻辑说白了无非一句话——将产品或服务交付给用户 , 具体的交易模式也无非两种:
实体商品的交易大多是一次性交付行为 , 生意的持续性在于提升客单价或复购率 , 不过单次交易的实现形式始终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toc软件产品的交易大多围绕流量赚钱 , App是免费的 , 大规模积聚起流量后 , 企业再通过电商、广告或是其他路径实现商业变现 , 生意的持续性在于流量的获得是否可持续、对流量价值的挖掘是否可持续;
这两种模式下 , 有一点是共通的:消费决策权掌握在用户手中 , 所以用户对实体商品会有比价行为 , 对同类型App也会有比较行为 。
换句话说 , toC场景下 , 将商品与商品、产品与产品区隔开来的 , 首先是用户的个人体验 , 在此基础上 , 才是规模效应 , 这也是为什么 , C端产品更注重用户体验 。
但到了toB这里 , 原先toC产品的商业逻辑便不再适用 。
很多toC产品往往只需要做好用户体验 , 接下来就能够靠源源不断的流量实现规模化 , 而toB产品单单做好用户体验完全不够用 , 因为它需要回答的问题不只是用户喜不喜欢 , 而是对企业有没有用:能不能帮助企业提升效率、创造价值 , 在此基础上 , 企业才有可能产生购买、续订等行为 。
钉钉的商业化究竟经不经得起市场考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与钉钉在toB服务领域的理解相通 , 即浅层价值产品可以圈用户 , 但流失也快 , 可替代性强 。钉钉认为 , 只有做深价值 , 为企业提供满足行业属性、业务场景、组织文化的服务 , 才是行业终局 。
我们也看到 , 钉钉至今的产品演化逻辑 , 一条是强调与企业共创 , 通过频繁地与客户共同打磨 , 进而辨别、挖掘到企业的真实需求 , 做到快速改进、完善;另一条是抓核心需求 , 先打造一款不那么完美的产品 , 再通过版本迭代解决功能及体验问题 。
这延伸出一点:toB服务领域 , 只有对B端服务理解更透彻的玩家 , 才能走得更稳健及长远 , 这种理解不仅仅体现在产品、路径等方面 , 也体现在对市场的洞察及把握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