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摸不着 数字藏品“入侵”现实世界

本文转自:北京青年报
看得见摸不着 数字藏品“入侵”现实世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实体藏品不仅花费巨大 , 随着时间流逝还有可能损坏、丢失 , 相比之下 , 只存在于数字世界的数字藏品价格亲民 , 并且可以永久保存 。
从新闻数字藏品、博物馆数字藏品到杭州亚运会数字火炬 , 数字藏品成为了数字文创领域的热点话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 传统文创产业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
数字藏品是如何产生的?
要了解数字藏品 , 首先要了解NFT 。NFT全称为Non-Fungible Tokens , 即“非同质化代币” 。从技术上来看 , NFT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契约的数字化凭证 。如现实世界购买房子会获得房产证明 , 在虚拟世界购买虚拟产品获得的就是NFT 。
当NFT遇上艺术品 , 一张图片、一首歌、一段视频 , 甚至一个头像都可以与一串代码“擦出火花” , 身价发生几何倍数暴涨 。在过去的一年里 , 明星、大V、企业纷纷打造推出自己的NFT产品 , 数字藏品成为NFT落地最快的应用场景之一 。
在NFT基础上 , 数字藏品兼具金融性与合规性 , 是其中国化的合规发展路径 。从概念而言 , 数字藏品由来于NFT , 是使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唯一标识确认权益归属的数字作品、艺术品和商品 , 能够在区块链网络中标记出其所有者 , 并对后续的流转进行追溯 , 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图片、音乐、视频、电子票证、数字纪念品等各种形式 。
陀螺研究院发布的《数字藏品发展应用报告》显示 , 目前 , 我国已有数字藏品企业超过200家 , 从产业链可划分为版权方、发行方、底层技术提供方以及交易平台 , 贯穿数字藏品的铸造、交易与流转完整的生命周期 。
版权方主要提供数字藏品的原始IP , 包括唱片公司、电影、动漫、电视剧等出品方 , 游戏制作方 , 自由设计师 , 艺术家等多种类别 , 位于产业链的最上游 。发行方则主要针对数字藏品的发行 , 可以是版权方或授权方 , 通过对作品进行二次创造 , 呈现原型设计以及数字化产品 。
新闻数字藏品“破圈” 博物馆数字藏品受热捧
国内市场目前都有哪些数字藏品?
在版权领域 , 新华社、财经、解放日报、央视网均先后推出过数字藏品 。其中 , 新华社于2021年12月24日20:00通过区块链NFT技术 , 将精选的2021年新闻摄影报道铸成中国首套“新闻数字藏品” , 全球限量发行 。“新闻数字藏品”在区块链上拥有唯一的标识和权属信息 , 兼具特别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首批产品预发行 11 张 , 每张限量 10000 份且全部免费 。同时 , 还推出了仅发行 1 份的特别版本 , 奥运首金杨倩的数字藏品已定向赠予 。该产品通过新闻摄影作品的上链 , 获取独一无二的哈希数据标识 , 实现了藏品的确权 , 收藏者也可以在至信链上进行追踪与查询 , 保证了藏品的特殊行 。
花9.9元抢购一份“太阳神鸟” , 19.9元拥有一只“东汉陶狗” , 29.9元就可以坐享一辆“秦陵彩绘铜车马·一号车”……众多博物馆也涌入数字藏品的热潮中 。据不完全统计 , 国内已有超过30家博物馆发行了馆藏的数字藏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北博物馆、湖南博物馆、湖北博物馆等多家知名博物馆均在其中 。今年春节 , 至少有24家博物馆发行了文创数字藏品: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特别推出虎年限定款“欢庆虎年”系列藏品 , 石虎、铜虎、铜鸟三件套像镶嵌着千载遗珍的摆件;四川博物院的东汉陶狗呆萌有趣 , 跨越千年上演忠犬追随的故事;保利艺术博物馆的虎首铜像 , 让你知道圆明园的大王究竟是谁……各大博物馆使用数字技术发布源自“虎文物”“十二生肖文物”及“镇馆之宝”的3D数字藏品 , 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 , 加入收藏行列 。并且 , 无论在哪个平台发行 , 这些文博类数字藏品刚一上线就立刻售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