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原始创新 激发人才活力(科技视点·探访新型研发机构②)

本文转自:人民网
瞄准原始创新 激发人才活力(科技视点·探访新型研发机构②)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罗敏敏在准备动物手术 。
北京脑科学中心供图
瞄准原始创新 激发人才活力(科技视点·探访新型研发机构②)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郭青春为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更换物镜 。
北京脑科学中心供图
首次发现D型丝氨酸对睡眠的调控作用 , 开发出一套基于腺相关病毒载体的稀疏高亮标记方法 , 实现全脑范围单神经元完整重构……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脑科学中心”)成立近4年来 , 瞄准国际脑科学研究前沿 , 集中开展科技攻关 , 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原始创新成果 。
作为一家新型研发机构 , 北京脑科学中心采取全新的体制机制 , 在扩大用人自主权、科研经费使用、科研评价、开放合作等方面 , 做了大量的尝试、突破与创新 ,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
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注重科研潜力 , 给予长期稳定支持 , 实行国际化评估
“实验已经开展了 。这个冬天 , 我们收集了实验动物几个不同时间点的数据 , 还差一个春天的时间点 , 下个月完成收集 。”今年春节刚过 , 北京脑科学中心研究员王同飞像往常一样忙碌 。关注哺乳动物的冬眠现象以及可能的临床应用 , 是他实验室的长远规划 。
冬眠是生命科学领域非常重要的课题 。它不仅仅是调节动物体温或睡眠的简单问题 , 还涉及许多其它相关的适应问题 。
“心血管手术中的病人会面临缺血 , 但更大的挑战在于病人醒来时的风险 。动物冬眠状态下血流很慢 , 醒来却没有受到相应的损伤 , 这里面存在一个保护机制 。再比如 , 动物冬眠几个月不动 , 肌肉为什么不萎缩?”王同飞接连举了几个关于冬眠研究的例子 。
“显然这不是一个短期可以见效的项目 , 但北京脑科学中心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 , 支持我开展研究 。”王同飞说 , “很多学生都会觉得研究冬眠‘很酷’ , 我对他们说 , ‘你要是能忍住10年不发文章 , 那么欢迎加入’ 。”
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 , 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 是北京脑科学中心的重要理念 。正如北京脑科学中心联合主任罗敏敏所言 , “脑科学领域有很多重要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我们希望实验室负责人做一些难的、早期不一定出成果但重要的工作 。这看上去是‘减压’ , 其实也是‘加压’ 。我们不要求在期刊上发多少论文 , 但要看实验室负责人做的是不是真正重要的工作 , 实际上是更高水平的要求 。”
为鼓励科研人员去研究未知、重要的问题 , 北京脑科学中心有一系列体制机制作为保障 。
遴选实验室负责人时 , 北京脑科学中心不唯论文、不看“帽子” , 而是重点考察应聘者的科研潜力 , 所研究的课题是否契合中心的发展方向 , 其他实验室负责人组成的招聘委员会参与面谈、打分 。罗敏敏说 , 曾出现发表过不错的论文的申请者被淘汰的情况 , “我们觉得课题不是特别有意思 , 或者作者可能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 。”
支持方式上 , 北京脑科学中心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 。科研人员无需写基金申请 , 即可获得长期(6年)的稳定支持 。他们还专门为博士后提供经费支持 , 并与北京大学等6所国内一流高校开展联合招生项目 , 帮助科研人员组建一流团队 。
评估体系方面 , 北京脑科学中心不设置短期、硬性、定量的考核 , 没有论文方面的硬指标 , 而是以6年为周期 , 邀请国际同行参与评议 , 进行是否转为长聘制的审核 , 主要看的是研究方向、选题和水准 , 以及是否有国际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