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和他们的“无人机航拍队”:一年放飞220余次

本文转自:广州日报
4K摄像机、无人机和Gopro运动相机是他们的出行“标配” , 七旬的他们背着这三样宝贝翻山越岭 , 对骄阳和寒风微微一笑 , 也常常因为不想打断制作视频的思路而熬夜剪辑到凌晨两三点 。“听说2月28日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正式开通 , 我们正在群里组织拍摄爱好者们报名同去拍摄素材 。”73岁的伍国新对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说 。
退休后他曾去30多个国家旅行 , 疫情平稳期也去了国内不少地方 , 2021年 , 他的大疆无人机官方大数据清晰记载:“这一年 , 你一共飞行2193分钟 , 超越全球98.9%的飞友 , 起飞220次 , 里程59公里 , 无人机界‘头号玩家’的称号实至名归!”除了“广州大事记” , 伍国新和他的“老伙伴”们还帮一些学校的校庆搞过直播 , 头戴耳机、实时监控多个屏幕 , 甚至自导自演“微电影”……热爱 , 让他们“老当益壮” 。
七旬老人和他们的“无人机航拍队”:一年放飞220余次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今年73岁的伍国新和70岁的徐建昌都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 , 徐建昌曾听父亲讲起 , 自己家族至少21代人都在广州生活 。他和伍国新也都是在海南下过乡赴海南农垦的知青 , 然而徐建昌第一次见到伍国新 , 是在公交车的移动电视上 。五年前 , 徐建昌乘公交车的时候在车载移动电视上看到播放的《金色年华》节目 , 播出的正是伍国新拍摄的在西班牙旅游的视频 。当时 , 徐建昌就有点动心了:这帮同龄人不错 , 出去玩了 , 还自己拍摄、剪辑了片子 , 很有意思 。徐建昌后来也跟朋友去了西班牙 , 专门在伍国新曾经“出镜”过的地方重现了那些镜头 。
“可以说 , 伍哥开启了我的这个爱好 。”2017年 , 徐建昌先后报读广州市老干部大学和越秀区老干大学的影象艺术班 , 在相关活动中一眼就认出了学长伍国新——“呀 , 你不就是上了电视的那位视频发烧友吗?”两人接触后才得知 , 竟然还同是支边海南的兵团战友 , 从此 , 他们一拍即合 , 经常一起交流 , 相约外出拍摄 , 用“最佳拍档”来形容可能有点夸张 , 却渐渐地非常默契 , 也一起合作拍出了不少好片子 。拉上“女同学” , 63岁的陈婉彝等学长 , 合作的作品《伍国新的影像梦》成为广州图书馆“影像广州七十年”口述历史主题培训工作坊最终的五个优秀作品之一 , 而从去年开始 , 他们的“无人机航拍队”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 视频号斩获了67万以上的点击量 。
【七旬老人和他们的“无人机航拍队”:一年放飞220余次】七旬老人和他们的“无人机航拍队”:一年放飞220余次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伍国新和徐建昌
七旬老人“情景再现” 拍出“影像广州七十年”佳作
2019年 , 广州图书馆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影像行动力训练营“共和国建设者口述实录”导师团队共同举办了“影像广州七十年”口述历史主题培训工作坊 , 力图通过普通广州人口述个人小历史 , 窥见国家发展的大历史 。经过为期3天的纪录片专业课程培训 , 90名学员总共提交了57份拍摄方案 。伍国新、徐建昌和陈婉彝等共同拍摄制作的《伍国新的影像梦》成为最终的五个优秀作品之一 。
伍国新对影像的执着源于小学一年级的时候 , 有一次的图画作业 , 老师表扬伍国新的作品“全班最佳” , 并把自己的素描作品作为奖品奖给了伍国新 , 成为他热爱视觉艺术的起点 。那以后 , 伍国新加入了班里的幻灯小组 , 用手电筒和玻璃片为邻居小伙伴们放幻灯玩 , 成为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最大的乐趣 。为了幻灯片有更好的效果 , 伍国新不但留意搜集好看的小人书、电影海报 , 还将鸡蛋清涂在玻璃片上 , 自己进行创作 。“幻灯片要求既要能透过光 , 又能看到上面的图案 , 鸡蛋清能起到这样的效果 。”为了节省干电池 , 找到可以替代手电筒的幻灯片光源 , 伍国新甚至还尝试在水中加盐和酒精并调整电极距离 , “改变”电压 , 为此触电晕了过去 。“幸运捡了一条命 。”伍国新说 , 那时 , 小伙伴们写了首打油诗来“嘲笑”自己:“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 我是伍国新 , 为了映幻灯 , 不怕会牺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