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精准推送背后的个人信息共享网络

【图解|精准推送背后的个人信息共享网络】本文转自:澎湃新闻
移动互联网时代 , 一件被反复质疑的事情是 , App是否在窃听用户 。
多个社交平台上 , 网友们经历了相似的故事 , 刚跟朋友说完某个产品 , 打开手机 , 购物App或社交软件就出现相关广告 。
事实上 , 想要实现精准推送 , 往往是利用大数据和推送算法而非窃听 。App使用记录、地理位置、好友关系等个人信息在App共享网络中穿梭 , 企业借助这些信息、利用特定算法 , 构建出庞大的用户画像体系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认为 , App窃听的成本高、法律风险大 , 而企业精准推送的能力其实来源于App间共享的用户个人信息 。
这些个人信息关乎用户隐私 , 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出台 。2022年3月1日 ,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正式施行 , 剑指算法乱象——“大数据杀熟”、诱导用户沉迷网络、操纵榜单等 。去年11月1日 , 个人信息保护法生效 , 同日 , 工信部发布通知提出39家互联网企业应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双清单” , 即“已收集个人信息清单”和“与第三方共享个人信息清单” , 后者要求腾讯、阿里巴巴等39家企业52款App在App二级菜单中列出与第三方共享的用户个人信息基本情况 。
我们梳理了这些App在安卓系统上的第三方共享个人信息清单 , 试图勾勒出这一复杂的共享网络 。
图解|精准推送背后的个人信息共享网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个人信息共享网络:39家企业 V.S. 超200家企业
“我怀疑手机在偷看我们的聊天记录 。”网友小周信誓旦旦地说 。她刚跟朋友在社交软件上聊完某款沐浴露 , 社交软件就给她推送了相应的广告 。不过 , 一条更可能的精准推送路径是 , 此前小周的朋友在购物平台上搜索过这款沐浴露 , 她们的搜索记录、好友关系、设备标识符等个人信息在社交软件和购物平台的共享网络中流动、匹配 , 最终算法告诉企业 , 小周也很可能对这款沐浴露感兴趣 。
“双清单”的推动下 , 个人信息共享网络逐渐展现在大众眼前 。多数被测App在界面二级菜单中就有“与第三方个人信息共享清单”的入口 , 该清单告知用户的个人信息共享基本情况 , 包括与第三方共享的个人信息种类、使用目的等 。企业会在隐私政策、注册页面等取得用户同意 , 其中部分企业会将共享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去标识化 , 有的企业则让第三方自行处理共享信息 。
就当前52款App公布的第三方共享个人信息清单而言 , 用户个人信息的流向纷繁复杂 , 涉及每个现代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App、手机厂商和运营商 。超过200家企业成为52款App的第三方 , 包括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 , 其次是小米、OPPO等手机厂商 , 友盟、穿山甲等广告营销和数据统计类企业 。
需要指出的是 , 不同App公布的第三方共享清单的详细程度不同 , 多数被测App没有公布广告主及其代理商、关联公司、授权合作伙伴等的完整名单 。
图解|精准推送背后的个人信息共享网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过于精准的广告推送让用户担心个人隐私泄露 , “双清单”、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法规的施行则有助于破除“算法黑箱” 。何延哲表示 , 建设“双清单”让个人信息收集和共享行为更加透明化 。环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孟洁进一步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