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深一度丨工业互联网:如何“从1到100”?( 五 )


“目前 , 工业互联网缺乏复合型人才 , 尤其是既懂硬件、软件 , 也懂行业知识的人少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工业互联网处周林说 , 为此 , 2020年底 , 青岛市出台了打造工业互联网人才聚集高地的“行动方案” , 除了人才培养、扩容等计划外 , 其中一条是“紧缺人才猎聘计划” , 支持社会力量引进工业互联网高层次人才(团队) , 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50万元(团队100万元)奖励 。
“不会转、不敢转、不能转 , 这是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痛点 。”青岛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乔熹说 , “不会转” , 即转型基础薄弱、人才欠缺;“不敢转” , 即企业信心不足 , 投资意愿下降;“不能转” , 即企业转型成本高 , 短期看不到效果 , 难以持续投入 。
2021年 , 为了让工业互联网“走深走实” , 青岛在定期发布“工业赋能”场景清单的基础上 , 启动工业互联网服务专员培训班 , 并开展了首轮工业互联网“入企诊断深度行” , 为企业进行更好的“触网”指导 , 让场景对接和开放更有成效 。
发展已至“深水区” , 工业互联网需要找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最佳范式 。
“‘工赋青岛’专项行动有成效 。”周林说 , 挖掘卡奥斯平台产业资源汇聚能力 , 政府和企业联合打造、具有市场化运作能力的工业互联网企业综合服务平台 , 已开发推出1428项线上服务和15665个赋能应用;打造了橡胶轮胎、智慧港口及智慧城轨等26个产业链垂直平台 , 为企业提供产业链与数字化融合、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动态本体库、产业链全景图谱等服务 。
目前 , 我省即将深入实施“云行齐鲁 工赋山东”专项行动 , 聚焦高端化工、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领域 , 深挖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赋能潜力 , 新打造一批“工赋山东”典型应用场景 。
(□采访人员 肖芳 参与采写)
采访人员手记:
从一顶棒球帽理解工业互联网
□ 本报采访人员 王红军
采访人员蹲点采访时发现 , 除了数据安全顾虑、专业人才紧缺等方面的原因 , 部分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认识理解存在偏差 。对工业互联网的基本认识不到位 , 成为阻碍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
从海尔卡奥斯的一次调研情况来看 , 有几十万家企业连在卡奥斯平台上 , 然而使用平台提供深度服务的仅有10%左右 。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三种原因:
第一种是不愿意上 。觉得企业发展现状还可以 , 还能满足市场 , 耗费成本上工业互联网 , 能产生多大价值是个未知数 。这一种情况占的比例不小 。
第二种是想上不敢上 。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造 , 都需要投入 , 投入在前期 , 产出在后期 。所以 , 看到投入产出的不确定性 , 就不敢上 。
第三种是不会上 。企业自身有转型意识 , 但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 找不到“切入点” 。
在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工业互联网处处长周林给采访人员看了这样一条微信:“新年第一天 , 在某平台直播卖货 , 成交16000多单 , 单日成交额突破61万元 , 创下单日最高纪录 。看来 , 中国的市场我们有得一拼 , 让我更加坚定了建设帽业平台的思路……”
发这条微信的人 , 是青岛前丰国际帽艺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 。这原来是一家以出口棒球帽为主的生产厂家 , 经过工业互联网的改造 , 现在能生产上千个系列品种的帽子 , 其中1000顶以下的小订单占据企业订单总量一半以上 。
近年来 , 前丰帽业开始转向国内市场 。通过研究市场前丰帽业发现 , 中国人不习惯戴一样的帽子 , 对个性化要求比较高 , 也不怕为个性化买单 。但是 , 个性化的订单 , 对企业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要求都非常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