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技力量,青云赋能建筑实现智慧“低碳”

本文转自:中国科技网
创新科技力量,青云赋能建筑实现智慧“低碳”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城市是“双碳”目标实现的最大应用场景 , 智慧城市在带来城市治理高效、居民生活便捷的同时 , 也通过城市的数字化实现各种生活场景的节能减排 。
近日 , 在青云双碳智慧建筑解决方案媒体沟通会上 , 采访人员了解到青云通过“云、网、边、端”一体化的架构设计 , 实现建筑内所有用电设备和系统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 , 赋能建筑更加节能高效、智慧低碳 。
挑战 , 节能建筑不节能
如今 , 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双碳”战略全面展开的强有力抓手 。去年住建部发布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将于2022年4月1日起实施 。《规范》要求 , 将碳排放的计算作为新建筑建设中的强制要求 , 全国城镇的绿色建筑覆盖率达到70% 。
青云科技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总监胡加友认为 , 目前智能化建筑要做碳减排、碳达峰有四大现实难题没办法回避 。第一 , 数据分散 。建筑系统复杂 , 包括能源应用、弱电智能化、强电等诸多子系统 , 整个管理系统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第二 , 节能建筑不节能 。建筑领域的节能很多是措施节能 , 并没有设置具体的节能目标;第三 , 高用能并不等于舒适性 。比如五星级写字楼一般在夏天把温度调到很低 , 高用能和舒适性并不能完全划等号;第四 , 节能和发展的矛盾 。既要发展这座金山银山 , 更要节能这座青山绿水 。
基于现实需求 , 胡加友介绍了青云通过结果导向 , 设计出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方案 , 赋能建筑实现更加节能高效 。
创新 , 打破数据孤岛
“由于建筑整个体系比较复杂 , 长期以来数据孤岛的管理状态一直存在 。”胡加友认为 , 第一步要解决的就是信息化 , 通过建立可溯源的能源监控管理体系 , 知道能源用在哪里 , 比如灯、冷暖 , 还是日常其他用能 , 清楚的知道能源消耗在哪里 。
可溯源的能源监控管理体系建立后 , 把耗能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在使用者面前 , 结合做一些数据化分析、合理性分析 , 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 , 做建筑的复合预测 , 包括数据挖掘、能耗管理模型等 。
基本实现的技术路径 , 胡加友介绍 , 首先对所有数据获取后采用AI分析、曲线分析 , 分析完后反向结合用户对于目前方案的舒适度、感官度的调查 , 进行深度优化 。优化实践后 , 再次输出一个新的场景化解决方案进行调整 。
“经过两三轮后 , 基本可以做到用户对于环境的变化是无感的” 。胡加友介绍 , 所谓无感就是用户在进楼后 , 不会感受到多冷或者多热 , 一个舒适的状态就是最好的状态 。通过青云所提供的方案 , 把建筑建设成为舒适、高效、低能耗的环境 。
实践 , 构建“云、网、边、端”一体化
具体实践如何?胡加友除了透露青云在这一块的核心能力——即通过“云、网、边、端”一体化架构设计 , 青云边缘计算平台可以连接建筑内所有用电设备 , 实现可管可控 , 再利用青云物联网平台能力 , 把照明、通信、暖通等各个独立系统打通 , 实现全域数据的互联互通、自由流转 , 做统一化规范使用 。
创新科技力量,青云赋能建筑实现智慧“低碳”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青云双碳智慧建筑解决方案架构图
“实现数据孤岛打通后 , 通过各类PaaS组件和智慧化思维 , 就能给各种上层应用 , 包括节能思维、管理思维、应用思维 , 甚至个性化场景 , 做统一控制管理和调试 。”胡加友介绍 , 青云在江苏某地一个政府办公楼实现了双碳应用 , 做到了碳足迹的呈现 , 包括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 , 在做完智能化的控制后 , 能源账单目前减少了接近15% , 客户运营效率和整个能效得到很快的改变 , 感官度也明显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