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北京冬奥会实现“用雪自由”原来这么不简单

本文转自:平顶山日报
目前 , 北京冬奥会跳台上的雪道已经制作完成 , 进入闭环管理 , 但鲜为人知的是 , 2016年以前 , 中国造不出一条合格的“冰状雪”赛道 , 甚至遭到了国际的技术封锁 , 无法拿到赛道雪的参数标准 。
据报道 , 一批科技工作者花了五年多时间踏雪筑梦 , 不仅自主打造中国的冰状雪赛道 , 雪道顺利通过国际奥委会审核 , 还研发出高效储雪技术 , 真正实现绿色“用雪自由” 。
国际竞赛特别是冬奥会的比赛 , 滑雪竞技项目使用的几乎全部是人工造雪 。因为人工造雪时间可控 , 只要温度低于零摄氏度 , 造雪机就可以工作 , 摆脱了靠天吃饭的风险 。
更重要的是 , 人工造雪可实现粒径、含水量、硬度的改变 , 满足不同比赛场地需求 , 适合大多数雪上比赛项目 。
另据《科技日报》报道 , 2016年以前 , 中国造不出一条合格的“冰状雪”赛道 。不光如此 , 当时国内的很多专家甚至都没听说过“冰状雪”这个概念 。
“‘冰状雪’指的是滑雪场雪质的一种形态 , 雪的密度很大 , 可达0.65克每立方厘米 , 主要用于减小赛道表面对于滑雪板的摩擦力 。可以说 , ‘冰状雪’赛道就是高山滑雪项目的‘塑胶跑道’ 。”王飞腾告诉《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 “冰状雪”的制作质量对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及滑雪的舒适感、保护运动员的身体、延长运动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不仅赛道难造 , 维护雪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 , 由于气温回升导致大雪快速融化 , 举行单板滑雪、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和雪上技巧等项目的塞普里斯山出现“雪荒” , 组委会为此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其他山上运雪 。到了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 , 也一度因为天太“热”造成比赛延期 。
赛道雪技术 , 成了摆在北京冬奥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
我国冰雪科研起步晚 , 举办国际赛事经验少 , 央视网介绍 , “此前国内赛道雪务技术几乎空白 , 同时国际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 , 中国无法拿到赛道雪的参数标准” 。加上北京冬奥会是在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举办 , 气象条件不利 , 赛期又在冬春交替期 , 易现极端天气 , 为了给全世界运动员提供良好的赛事体验 , 我国科学家开展了集中攻坚行动 。
打开 北京冬奥会实现“用雪自由”原来这么不简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22年1月19日 , 工作人员在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防风墙旁平整雪道 。(新华社 武殿森摄)
据新华社报道 , 2017年 ,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秦大河带领下 , 北京冬奥会赛事用雪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正式组建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王飞腾也加入其中 。
回忆起当时的不易 , 王飞腾称:“比如说国外技术团队 , 他们做这个雪务工作的时候 , 基本上是不让我们看的 , 他们的专家过来之后他们就踩一踩、捏一捏 , 然后告诉你合格不合格 , 至于为什么合格 , 这个核心技术他们不告诉我们 。”
打开 北京冬奥会实现“用雪自由”原来这么不简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据央视网介绍 , 造雪机造出来的雪密度是每立方厘米0.1克-0.4克 , 而冰状雪密度达到了每立方厘米0.65克 。冰状雪的制作过程需要铺雪注水 , 铺多少厚度的雪 , 隔多长时间注水 , 这些参数国际上都对华实施封锁 。
为了解决难题 , 整个团队埋头苦干 。2019年-2021年 , 在云顶滑雪公园和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等地 , 团队开始进行冰状雪制作试验 。试验区气温一度达到零下20多摄氏度 , 寒气摄人 , 王飞腾、丁明虎和队员们奋战在一线 , 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 。“过程看似简单 , 铺雪、注水就行 , 但铺多厚的雪 , 隔多久注水等都无具体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