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日历市场经历“七年之痒”

年关将近 , 各式各样的文创日历又扎堆儿上市 。与以往以故宫为代表的博物馆日历占据大半江山不同 , 今年的日历市场更为百花齐放 , 不同领域的文化品牌都在发掘自身亮点 。有的走情怀 , 每周一句北京话 , 开启京腔儿小日子;有的拼颜值 , 用纸雕建筑记录时间 , 感知节气 。
耐人寻味的是 , 从2015年前后文创日历迎来爆发式增长至今 , 不少人对日历的消费也开始陷入“七年之痒”的疲惫期 。文创日历早已不是文化与日期的简单绑定 , 而是演变为一种生活趣味和艺术审美 。在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市场中 , 如何在诸多日历中脱颖而出 , 这无疑对品牌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
博物馆日历稳中求变
2011年开始以生肖为主题的《故宫日历》 , 如今已经走过一个12年的轮回 。2022年的《故宫日历》如期而至 , 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封面不再是宫墙红布镶“故宫日历”四个金字 , 而是用了一张喜气洋洋的老虎纹样 , 采自故宫藏品“清代红色纱绣云纹飞虎旗” 。
“往年的都是‘红砖头’ , 今年的从规格上看就比较特别 。”小武是博物馆文创爱好者 , 《故宫日历》更是几乎年年不落 。十多本摆在一起 , 2022年的版本除了封面风格不同 , 开本也变得更大 。翻开内页 , 新版改变了过去的展现方式 , 文物图片增大且高清 , 甚至还能通过AR技术360度旋转展示文物 , 日期页也留出了充足的空间便于记事 。
走过三载春秋 , 2022年的国博日历也变化不小 。配合12个月份 , 国博日历在设计中精巧地囊括了12个不同类别的文物领域 , 由专家和各策展人撰写文物说明 , 让消费者如同“隔空”看展 , 身临其境 。
由三星堆遗址博物馆官方授权的首部日历《三星堆日历·二〇二二》也颇受欢迎 。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文物图录” , 而是文物、纹样、考古日记与日历的结合 。
“小而美”产品夹缝求生
“2021?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切!2022 , 姆们来啦!”在位于王府井和平菓局的码字人书店 , 《常小亮北京话台历》摆在显眼位置 。每天一幅可供DIY的小插画和每周一句的北京话科普处处透着幽默 , 让它在众多文艺日历中显得有些“骨骼清奇” 。
作为高人气的自媒体博主和画家 , 常小亮从2015年开始就尝试把北京这座城市最有味道的语言 , 用短视频的方式介绍给更多网友 。把北京话、胡同文化做成台历这样的文创产品 , 常小亮已经坚持了5年 。最初 , 常小亮设计的台历还是比较传统的月历 , 每月一幅情景画勾勒胡同里的童年记忆 , 近两年他开始尝试做形式更为新颖的周历 。
将大师级名画作品做成叶片的手摇机械日历、用纸雕建筑记录时间的手撕日历、每日一菜对应当季时令珍馐的四季食历、以流浪猫为主题的“猫片日历”……各种“小而美”的文创日历层出不穷 , 让人目不暇接 。在博物馆日历和《知乎日历》《读书日历》《电影日历》《单向历》等经典文化品牌日历的夹缝中 , 印量不大的小品牌挤出了一条自己的渠道 。
消费退潮呼唤极致体验
2020年9月 , 一篇名为“我们熄灯了 , 最后一年《物种日历》今日发售”的文章被许多人转载 , 由果壳网推出的《物种日历》在2021年画下了终点 。彼时就有业内人士认为 , 《物种日历》的告别意味着文创日历行业已经进入了一段疲惫期 , 亟待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