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我国物价总水平将保持在合理区间,不会全面上涨( 三 )


与国际通胀高企相比,我国物价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 。10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1.5%,1~10月份平均上涨0.7%,保持平稳运行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影响,今年以来我国PPI涨幅扩大,与发达经济体水平相当,但低于其他新兴经济体 。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刘志成对本报采访人员表示,本轮国际通胀是多种因素交织叠加、共同推动的结果,但根源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的极度宽松财政货币政策,以及疫情防控失序等引发的供应链紊乱问题 。
刘志成表示,去年疫情造成多国经济陷入困境 。为挽救经济,欧美发达经济体实施力度空前的财政货币刺激政策,直接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 。特别是美国推出零利率、无上限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史上规模最大的财政刺激计划,“放水”速度远超以往任何时期 。疫情以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4.2万亿美元迅速扩张至8.7万亿美元,美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一度达27%,创历史新高;2020财年美国财政赤字达3.1万亿美元,赤字率达14.9%,创二战以来新高 。随着疫苗广泛接种和经济快速重启,全球消费需求迅速释放 。但同时,多国疫情防控不力造成供应链恢复迟滞,大量劳动力退出市场,港口拥堵、运费飙升、卡车司机短缺、芯片紧张等罕见现象频频发生、愈演愈烈,美国一些商场和超市甚至被迫“限购” 。过量流动性与供需缺口共振,引发全球通胀水平快速上行 。此外,极端天气加剧全球能源供需失衡矛盾 。欧洲天然气价格一度暴涨10倍,并创历史新高,原油价格也快速攀升至每桶80美元以上,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进一步推高全球通胀水平 。
同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价格总水平稳定是我国经济良性恢复、经济发展韧性强的一个重要特征 。许光建表示,不论是美国,还是欧元区,今年以来都在其经济恢复性增长中出现了CPI的显著上涨,有的可能已经达到了数十年的历史高位 。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为了应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实施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计划,导致货币供给超常规增长 。在产业链和供应链部分断裂的条件下,供求失衡,通货膨胀的出现难以避免 。
与此同时,面对疫情严重冲击和全球通胀上行,我国以负责任的态度成为全球物价水平的重要“稳定器” 。刘志成表示,一方面,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复市,有力维护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为世界各国提供高性价比的商品 。另一方面,我国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科学把握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促进物价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 。特别是面对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问题,我国综合采取供需双向调节、加强市场监管、做好预期管理等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坚定维护市场秩序,坚决遏制价格不合理上涨,为全球稳定大宗商品价格贡献积极力量 。随着政策效果快速显现,10月下旬以来国内煤炭价格回落超过50%,带动国际煤炭等能源及相关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下跌 。
国际通胀压力持续态势下
我国价格保持合理区间
如何看待国际通胀后期走势?
刘志成表示,极度宽松政策、供给瓶颈等影响可能持续,预计国际通胀压力还将维持一段时间 。一是供给约束仍存 。全球疫情仍在持续蔓延,供应链紊乱问题短期尚难得到根本缓解 。疫情改变就业观念,部分经济体劳动力就业意愿下降、劳动力成本抬升,容易引发“工资—通胀”螺旋式上升 。二是需求持续复苏 。主要发达经济体刺激政策效应持续显现,投资和消费需求惯性复苏,服务需求可能随着疫情形势缓和、经济重新开放而加快恢复 。三是传导压力加大 。能源、原材料、航运价格大幅上涨逐步向终端消费领域传导 。房价上涨带动房租逐步上行 。四是通胀容忍度提升 。去年以来,美联储、欧洲央行先后公布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将通胀目标由“2%”改为“平均2%”,对通胀的容忍度大幅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