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10份ESG报告,我们发现了这些「门道」( 三 )


不是每家公司都会明确碳中和目标 , 也不是每家公司都做了详细的碳排放监控 。
部分公司在这些领域的投入尚处于起步阶段 , 例如 , 茅台对此的表述是“初步构想公司碳中和规划 , 制定思路 , 开展减碳行动路径 , 即将开展碳盘查工作” 。
【看了10份ESG报告,我们发现了这些「门道」】即使是观感上更“先进”的互联网公司 , 在碳排放监控盘查上也进度不一 。京东对于“全面的温室气体排放盘查”处于“筹备中”;Bilibili在减碳方面处于相对初级阶段——公司“计划逐步建立全面的碳排放监控及管理体系 , 通过监控办公及数据中心的碳排放 , 不断完善低碳减排措施” 。
上文提到的公司只是一部分 , 行业普遍的情况是企业减碳表现参差不齐 。有的公司在诸多环节都有措施出台 , 也做出了具体的成果 , 但缺少系统化、全方位的目标;有的公司明确了思路 , 但具体执行还在初级阶段;也有的公司 , 虽然发布了ESG报告 , 但实际作为离预期状况尚有较大距离 。
从各家的ESG报告情况来看 , 海外同行表现更佳 。不可否认 , 国内企业的崛起经历了一个粗糙生长的过程 , ESG对于许多企业代表了一个更高级的状态 , 但ESG并非企业发展的“累赘” 。
相反 , 目前中国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切换中 , 先进理念也越来越深地与商业影响力相结合 , ESG也将从一个“附加项”变成企业发展的必选项 。
总的来说 , 集体发布ESG报告总归是好的开始 , 即使这些报告有自我宣传的成分 , 即使公司在实际行动上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