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经销商战寒冬:关店、扩品、求利润( 三 )


好在这次疫情在2021年的春节后得以控制 , 周志强的经营只中断了两个月 , 比疫情之初要好 , 但要想完全恢复到无疫情时代还需时日 。对于封控期间手机存货的亏损又要其独自承担 。
转战大型商场
当下 , 疫情反复所带来的冲击持续困扰着线下店 , 不仅是各路经销商们 , 这也给厂商下沉带来一定影响 , 许多厂商不得不收缩了原本的市县下沉扩张计划 , 改为扩张位于一线或二线城市中的ShoppingMall(大型购物中心) 。
DoNews发现 , 在这三年的疫情中 , 不同ShoppingMall中的手机门店并没有因疫情而停摆 , 反而客流可观 。各家手机厂商好似餐饮界中的麦当劳和肯德基 , 总能在相同的位置看到“红橙绿蓝”的LOGO 。
大家似乎把战略重心放在了ShoppingMall中 , 但其客流虽然客观 , 成本也相应地增加 。
在线下店的攻城略地上 , 走在最前边的是小米 。据小米2021年财报显示 , 其在当年的线下零售店从2020年末的3200余家增到10200家 。华OV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减 , 但令人意外的是 , 从华为独立出来的荣耀品牌在开店速度上也不输其它品牌 。
主要原因在于OV的体系大多是直营+加盟 , 华为因为受制裁影响而不得不改变线下市场策略 , 小米则是直接换了线下打法 , 放弃加盟改为直营 。这形成了以小米为主的直营店和以华荣OV为主的直营+加盟模式 。
因此 , 对于线下渠道来说各家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 , 直营的优势在于能集中控制价格 , 劣势在于利润点会很少 , 而直营+加盟的方式优势在于各级经销商能够从中获利 , 劣势在于线上线下价格不统一 , 经销商因为利润容易造成串货现象普遍发生 。
但目前摆在手机经销商们面前的难题已经并非利润那样简单 , 而是整个手机市场不断萧条的事实 。
追高后遗症
“像我朋友的店 , 他在县城里之前开了四五家 , 现在就剩两家了 , 没有疫情还行有的话全都得关 。”周志强说 , 自己在二线城市的经营情况还算乐观 , 但到县城那样的下沉市场 , 大家几乎都在关店 。
董大海直观地感受到 , 下沉市场的生意比2019年更难做了 。“大家都在经历变革 , 现在你去看三四线城市 , 手机店关店不在少数 , 原先手机一条街上基本都是各种手机LOGO或者手机店铺的牌子 , 现在几乎都变成了其它业态 。”
可以看到的是 , 国产手机厂商都在不约而同地“追高端” , 而向高端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 首先是销量 , 其次是消费者的认知——国产手机这么贵到底值不值 。
众所周知 , 国产手机这些年在创新方面的确大不如前 , 但在一些问题上仍然急功近利 。硬件上不断堆料 , 隔三差五发布新机型 , 这让众多消费者看得眼花缭乱 , 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 , 为什么要换机?
手机厂商在不断“追高求销量” , 而消费者换机周期却在不断拉长 , 这两条本应相交的曲线最终却成为了平行线 。
在华为被制裁后一年 , 其旧款机型的保值率创下历史新高 , 一台二手Mate30Pro5G版机型甚至长达半年时间仍未下跌 , 这主要因为华为品牌和被制裁后芯片受限所导致 。
“没有一款手机的保值率能够做到这样 , 即便是当年保值率最好的苹果iPhone6系列也没有如此坚挺 。”赵勇感叹道 。
华为在被制裁前 , 手机的溢价与出货量一直保持高位增长 , 这其中即得益于Mate30系列提前发售的营销 , 也得益于其折叠屏手机被手机经销商和黄牛们不断炒出高价 , 更离不开其加速下沉 。我们回看2019年整体销量便可看出 , 小米、OV的销量都在加速下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