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护肤是真材实料,还是“智商税”?( 二 )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员段礼新说 , 从当前的发展情况看 , 国内化妆品行业的生物科技技术还属于跟跑阶段 , 与国际存在一定差距 。国内大部分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尚不足 , 产学研未能很好衔接 , 建议企业自觉开展产学研结合 。
但是 , 生物科技技术仍旧是未来大势所趋 , 朱思楠说 , 生物科技中的细胞工厂生产方式对环境更加友好 。
焦点一:科技护肤品功效更好?
产品功效、价格 , 是科技护肤品最受消费者关注的两大重点问题 。
“化学合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 而生物发酵产品是利用生物的模式来解决生物问题 。与化工方式不同 , 生物技术的方式更为温和 。”段礼新说 。
“从功效来说 , 含有科技成分或者技术的护肤品 , 效果要比普通护肤品显著 。以保湿举例 , 普通补水产品只能做到即时补水 , 而运用到专利技术的科技护肤品 , 补水持久度更高 , 从长期来看效果比较明显 。”蔻赛有关负责人说 , 但是 , 不管产品添加了什么样的科技或者成分 , 护肤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人体自身细胞的更新规律出发 , 至少须持续使用一款产品28天 , 缺失水分的肌肤才能得到改善 , 至少45天才能够看到较为显著的美白嫩肤效果 , 而针对抗老类的护肤品 , 使用时间至少2个月以上 , 才能有所见效 。
焦点二:科技护肤品价格更高?
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 , 科技护肤品与高价并非划等号 。涂桂洪说 , 未来 , 随着技术的精进 , 可以提高原料生产水平 , 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比如表皮生长因子 , 如果从纯天然材料中分离提取出来 , 成本要200万美金/克 , 但如果用合成细胞工厂方法生产 , 可以使生产成本降到5万元/克 。这也是目前巨头们布局前沿生物技术“合成生物学”的重要原因:提质提量 。
朱思楠也持相同观点 。他说 , 华熙生物目前重点布局“合成生物学” ,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是长期、持续的支出 , 2021年华熙生物全年研发投入高达2.8亿元人民币 , 但运用到终端产品的价格体现 , 还要综合供应链、市场规模等多重因素 。所以科技护肤品与“高价”并非划等号 。
建议:科技护肤品不能替代问题肌肤的医学治疗
“从本质上讲 , ‘科技护肤’实际上是化妆品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技术创新 , 代表了行业对创新与进步的追求 。但是其各自创新技术的真正价值 , 目前鲜有获得官方认证的 。因此 , ‘科技护肤’又被作为一种营销宣传 , 传达给了消费者 。”广东省化妆品质量管理协会秘书长杜洪建议消费者理性看待“科技护肤”概念 , 在选择护肤品时 , 将安全以及合规性放在首位 , 在安全的基础上再追求相应功效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副主任医师郑跃告诉采访人员 , 功效型护肤品属于化妆品范畴 , 需要在保证产品安全性基础上才能谈功效 。生物科技护肤品大部分属于功效型护肤品 。“市场上的此类护肤品真伪不齐 , 生物科技护肤品不完全是炒作的概念 。辨识其可信度可从三个方面来看 , 第一 , 安全性;第二 , 是否真的具有功效 。产品所标榜的功效是否通过临床和实验的验证 , 数据和报告是否有通过药监局等权威认证的检测机构的认证以支撑它的有效性;第三 , 化妆品的研发、生产到上市这个过程中存在很多环节 , 原料选取、提取以及产品配方是否由可信的厂家研发制作 。”
“如果商家以抗衰作为功效 , 那么不排除有炒作嫌疑 。”郑跃说 , 在《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中 , 关于功效型护肤品的功效目录分类中 , 有抗皱和紧致功能 , 但没有“抗衰”这个分类;“抗衰”功效是从多纬度评估的 。从皮肤科门诊接受到的病例来看 , 敏感性皮肤和痤疮是当前集中的两大皮肤问题 , 抗衰则属于年轻化治疗范畴 。她提醒 , 如果市民存在皮肤问题 , 首先应先把疾病治好 , 有“修复”作用的护肤品只是起部分作用 , 但不能代替医学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