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特刊丨电影和现代奥运会只差一岁,这些冬奥题材影片你都看过吗( 三 )


这些影片 , 多数是改编自真人真事 。所以 ,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并不是艺术的虚构 , 而是真实的力量 。或许“更高、更快、更强”是奥运会曾经最广为人知的口号 , 但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一直都是拼尽全力 , 永不言弃 , 是使命必达 。无论任何竞技比赛 , 只有参与其中 , 运动员们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和超越他人 , 才能在更快、更高、更强之中寻找自我 , 实现自我 。
冬奥特刊丨电影和现代奥运会只差一岁,这些冬奥题材影片你都看过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理解、友谊、团结:冬季奥运会的时代镌刻与精神传承
《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对于每一届奥运会 , 我们要运用图片摄影及影视摄影的手段把它记录下来 , 使奥运会的历史得以保留 , 文化得以传承 。”同时还提出:“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 , 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 , 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 也称现代奥林匹克精神 。中国冬奥题材相关电影 , 始终围绕奥林匹克精神展开 , 聚焦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之上 , 战胜个人利益与情绪 , 在理解与包容中奋进 , 又以一次次拼搏镌刻与铭记着社会与时代印记 。
1959年 ,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 , 我国完成了电影《冰上姐妹》的摄制 。影片是在集体主义架构下 , 对于理解、友谊、团结以及公平竞争的奥运精神的一次价值传达 。尽管并没有直接谈到冬奥话题 , 但它却是我国第一部与冰雪体育题材相关电影 , 它的出现为之后银幕的“银装素裹”奠定了宏大叙事的主题基调 。第一届全国冰上运动会 , 整个城市掀起了对“练冰”的极大热情 , 许多参赛运动员来自工厂、学校、铁路、兵团 , 白天劳动 , 晚上“练冰” 。女子三千公尺速滑比赛中 , 女子滑冰新手丁淑萍出人意料地战胜了连获数年冠军的老手王冬燕 。另一位新手于丽萍非常酷爱滑冰运动 , 向王冬燕请教滑冰 , 王冬燕因为输掉比赛想将时间更多投入训练中 , 因此拒绝了丽萍的请求 。但她的对手丁淑萍则十分主动热情地对于丽萍进行了详尽地指导 。而后三人一同参加全国冰上运动 , 进步迅速的于丽萍故意放水 , 让自己的好友丁淑萍夺冠 , 丁淑萍得知此事后 , 批评于不该把个人友谊置于国家荣誉之上 , 真正的体育精神是公平竞争 。在最后的比赛时 , 二人都打破纪录 , 于丽萍也坦坦荡荡获得冠军 。在影片中 , 观众可以嗅到其中浓厚的时代气息 , 那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带来的革命风潮 , 人们不断地在困境与局限中突破自我 , 最终实现互帮互助与共赢 。
冬奥特刊丨电影和现代奥运会只差一岁,这些冬奥题材影片你都看过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999年拍摄的《冰与火》则根据我国首个短道速滑世界冠军、也是第一个在冬奥会上取得奖牌的中国运动员叶乔波的运动生涯改编与创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 我国亟需向世界展现新的国家形象 , 而体育运动便是其中一个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窗口 。自此 , 中国健儿以健康积极的风貌 , 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崭露头角 。影片中速滑运动员邓羚发扬自我牺牲精神 , 努力拼搏、克服伤痛、超越极限、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 体现了运动员对事业的执着和对祖国的热爱 。
相比前面几部作品对于运动健儿主体的英雄塑造 , 2008年创作的《破冰》则将镜头聚焦到冬奥会冠军们背后的“无名英雄” 。影片根据培养出我国著名短道速滑运动员杨扬、王濛等多名世界冠军的黑龙江著名短道速滑教练员孟庆余的模范事迹创作 , 讲述了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在他担任教练期间 , 牺牲“小我” , 把一群被人称作“小煤球”的普通孩子通过艰苦甚至残酷的训练 , 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 。从“英雄”回归“平凡人物” , 体现了冬奥题材影片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个体的发现与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