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新消费如何打破成长困局?

本文转自:中国网财经
中国作为最早进入“后疫情时代”的国家 , 传统逻辑的商业模式和产业格局早已在悄无声息中发生了变化:用户习惯、沟通方式、消费行为、甚至消费观念都开始发生改变 , 品牌与消费者的沟通模式也跨入了新阶段 , 这种跨越让消费者的用户习惯与消费行为变得更加多元化 , 也让强调“用户触达”和“数字化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概念成为近年来消费品牌的崛起路径之一 。
无数创业者与资本嗅到了新消费这个商业概念背后巨大的利益空间 , 喜茶、元气森林、完美日记、泡泡玛特等一众品牌在资本与市场的追捧下脱颖而出 , 成为大家争相购买和模仿的对象 。然而 , 与此同时一众良莠不齐的品牌也披上了新消费的外衣:他们用流量和概念打爆一款产品、用故事吸引资本和消费者入场 , 最后疯狂收割流量和资本带来的利益 , 靠着一味“流量中心论”的品牌打法 , 为整个新消费市场埋下一条雷线 。
正当新消费的赛道中出现越来越多“新瓶装老酒”的“新”品牌时 , 资本也敏感地意识到这套品牌打法背后的不可持续性和发展瓶颈 。2021年下半年开始 , 新消费赛道突然降温 , 仿佛一夜之间热度不再 。一众新消费代表品牌也被爆出存在诸多问题 , 虽然经历了华丽的诞生 , 却在大环境的变化中陷入了增长的困局 , 让行业内外对新消费充斥着质疑和看衰的声音 。
在这个趋势下 , 既然消费行业没有捷径可走 , 结合新消费的底层逻辑和方式 , 后疫情时代中的新消费应该如何脚踏实地的打破成长的困局 , 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回归原点 重新定义新消费
回溯到新消费的发展之初 , 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保持高态势的增长 , 疫情的影响与资本的加持只是最表层的原因 , 长期以来国内消费升级与产业链完善所带来的时代红利才是新消费最底层的催化因素 。
2019年我国人均GDP按年平均汇率折算 , 达到10,276美元 , 突破1万美元大关 。中国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 同时国民人均消费力有了显著提升 , 这在宏观上意味着国内消费者的消费升级趋势蓄势待发 , 也是这种消费升级的趋势为高附加值的新消费品牌发展提供肥沃的市场土壤 。
除此之外 , 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后 , 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 。这种产业链的核心能力覆盖到从原材料生产到半成品/成品生产 , 最后到产品销售每一个产业环节 。无论在任何一个消费品子行业——从食品饮料到美妆日化 , 创业或开创一个消费品牌的准入门槛大幅降低 。时代的红利为新消费提供了完善的供应链和仓储物流体系、丰富的销售渠道和传播媒介、优质的营销和运营服务机构 。
新消费常常被定义为:小红书感性种草 , 知乎理性种草 , 抖音直播带货 , 最后天猫流量收割 , 似乎只要掌握了这个套路就能算作新消费品牌 , 但这些只是新消费的表象 , 我们无法用表象的套路去区分消费的新与旧 , 如何重新定义新消费品牌?只有用是否把握消费升级趋势、并利用现有成熟产业链作为底层竞争优势的品牌 , 才能被称之为新消费品牌 。
以乳制品行业为例 , 中国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消费升级已经历了从奶粉到液奶再到酸奶的三个阶段 , 同比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 , 奶酪作为乳制品消费升级的最终阶段 , 妙可蓝多抓住了乳制品行业升级的趋势 , 引领布局国内奶酪行业 , 跳脱出新消费的表象 , 从本质上把握新消费的内涵 。
横向对比奶酪行业的内众多品牌 , 妙可蓝多作为最早布局国内奶酪行业的品牌之一 , 在最初品类的选择上就源于对消费者细分需求的洞察 , 以面向儿童消费者的奶酪产品为发力点 , 打造出了一款“现象级”的奶酪棒单品 , 妙可蓝多奶酪棒的风靡并不是由于概念化炒作式的营销 , 而是源自于产品自身的营养定位和消费场景能够切实满足儿童、家长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