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农业数字化时代还有多远?( 二 )


农业数字化转型成本不低 , 呼吁更多数字企业关注农业场景
去年 , 国内知名龙头农企清美在浦东新区宣桥镇腰路村打造了国内首个全智能数字水稻种植示范区 。示范区由人工智能系统自主管理 , 采用一体化监测杆实时监测田间微气象和水稻表型 , 再以5G技术实现高通量数据传输 。
清美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农业总经理李立告诉采访人员 , 数字化管理后 , 稻田的生长过程就可以被全流程检测 。“人工智能算法还可以准确预测出病虫害的发生强度和发展趋势 , 以及每块农田水稻的水分和氮素情况 , 从而帮助我们选择最佳的灌溉、施肥方案 。”此外 , 今后面对虫害、气候变化 , 乃至台风、洪水等特大灾害 , 也可以通过提前干预稻田的生长周期得以避险 。
我们离农业数字化时代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数字化水稻种植情境下 , 一台电脑就能控制数百亩稻田的种植操作 。
更重要的是 , 数字化技术让农业所需的人工降到最低点 , 平均500亩稻田只需2位人工管养人员 。不过李立也表示 , 农场数字化改造的成本并不低 , 尤其是要实现全面智慧管理 。“如果要让技术完全取代人工 , 成本很可能会是现在的数倍乃至十倍 。”
而这样的改变在现阶段的许多合作社、家庭农场看来 , 既不现实 , 也非必要 。倪嘉宁表示 , 近年来 , 在浦东推广最有效的智能化设备是“水肥一体机” , 除此以外 , 其他的数字方案还没有得到普遍的接纳 , 原因就在成本上 。“如果某种数字化改造可以帮助老百姓大大节约人力 , 又不费钱 , 那么推广起来是相对容易的 , 反之就会困难很多 。”
在合庆火龙果智能示范基地 , 5G技术和传感技术帮助实现了大棚的全自动控制 。通过土壤、温湿度、水质等各种传感器的安装 , 工作人员可以实时掌握大棚里的信息 , 从而决定下一步的操作 。就连大棚的透明顶棚 , 也可以通过远程系统一键开关 。
不过 , 基地相关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 , 大棚里虽然有全自动设施 , 但更多时候 , 工作人员还是采取“半自动模式” 。一来是因为监测和传输数据的传感器精度还不够高 , 常常用个一年半载就需要调试 , 或直接损坏了 。二来传感器的安装费用较高 , 光是土壤监测 , 就需要同时安装监测氮、钾以及各类重金属的多个传感器 。合庆火龙果智能示范基地近20个大棚 , 仅有个别安装了相应的传感设备 。
我们离农业数字化时代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我们离农业数字化时代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合庆火龙果基地通过安装智能设备 , 实现种植的远程控制 。
数字化改造的价格和效能 , 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决定的 。在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综合监管事务中心综合监管科王笑看来 , 尽管上海的数字企业面广量大 , 但普遍还是在为工业领域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 真正聚焦农业应用场景的寥寥可数 , 相关的创新研发成果就更少了 。
“我们呼吁更多数字企业可以关心农业发展 , 为上海乃至全国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更低成本、更具推广价值的支持性服务 。”王笑表示 , 农业数字化服务方式的增加 , 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农民生产方式的选择 , 提高农民自主转型的意愿 。
前不久 , 清美的“穴盘苗菜无人化应用场景”正式投入使用了 。该技术可以实现绿叶菜生产无人化 , 从播种到采收 , 全部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 。而这项技术的提供者是位于上海杨浦区的农业科技公司国兴农 。“我们期待未来上海还能出现更多‘清美’和‘国兴农’ , 使得产业升级走上一条良性循环之路 。”王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