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吃”出又一千亿赛道?恐怕是个误会|36氪新风向

文 | 姚兰编辑 | 乔芊
自去年下半年 , 某超一线基金内部流出“不再看消费案子”的消息 , 几乎一夜之间 , 曾经火热的新消费创业遭遇了冰河期 。覆巢之下 , 被一些投资人视为“新消费最后一个千亿赛道”的功能性食品也难逃一劫 。
据36氪了解 , 某上半年喊出“要卖10个亿”的膳食补充剂品牌 , 到去年12月只完成了销售目标的60% , 且因估值太高 , 迟迟拿不到新一轮融资;而为了应对销售额下滑 , 某功能软糖品牌在双十一期间向淘客开出了40%的佣金分成 , 同时赠送顾客30元的代金券 , 这意味着一盒标价数十元的软糖 , 实际到手价只有5元左右 。
“相当于饮鸩止渴” , 一位消费品领域的FA告诉36氪 , “以后这家品牌在消费者心智里就只值5块钱了 , 投资人很难再投 。”
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 , 2021年发生在该赛道的融资事件有12件起 , 背后有红杉、GGV纪源资本、IDG资本等头部机构加持 。而根据百观科技提供的数据 , 去年1-10月天猫功能性食品品牌销量TOP10中 , 未见一家资本热捧的从线上起盘的新品牌身影 。

年轻人“吃”出又一千亿赛道?恐怕是个误会|36氪新风向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来源/百观科技
新品牌们苦苦支撑 , 上游供应链端暂时还未受到寒潮的波及 。
从西湖向北20公里 , 古城良渚 , 这里是杭州衡美食品的所在地——无论是汤臣倍健还是众多新消费保健品 , 今天中国约70%的代餐粉和蛋白棒 , 都是从这里贴牌装车 , 发往全国各地 。
2019年开始 , 敏锐感知到了消费风口变化的杭州衡美 , 开始调整业务路线 , 由OEM转为ODM(帮助客户代设计+生产) , 提供包括产品规划、样品开发、中试生产、市场测试、批量生产、物流云仓、营养支持的全流程服务 。
从2019年到2020年 , 衡美食品的营收分别增长了3倍和2倍 , 达到数亿 , 并拿到了亿元级别的融资 。
衡美联合创始人杨鹏接受某媒体采访时也表示 , 真正为公司带来高速增长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客户 , 而是后来居上的新锐品牌客户 。
某种程度上 , 上游高度发达集中的供应链 , 往往意味着下游同质化的高度内卷 。
“今年功能性零食火了之后 , 大家一窝蜂冲了上来 , 很快形成了恶性竞争 , ”一位创始人向36氪感叹道 , “大部分新品牌都毫无产品力可言 , 自己设计个包装就找工厂贴牌 , 生命周期很短 , 需要不停去做投放;消费者没有复购 , 吃了个寂寞 , 品牌自己也很痛苦 。”
同样受到教育的还有机构投资人 , “原来VC觉得‘月销千万’是个门槛 , 越过了就代表获得了复购和品牌势能 , 但经过半年的市场教育 , 大家逐渐意识到不过如此 。”一位投资了多家功能食品品牌的投资人向36氪坦言 。
“月销千万拆解之后的含金量并不高 , 靠达人直播+分销+折扣就能冲到 , 但如果没有复购 , 要撑到下一个2000万、3000万是很难的 , 大部分新品牌只能戛然而止停在这里 。”
然而另一方面 , 青年人群对于保健养生的需求似乎又是客观存在的:从组团蹦迪到抱团养生 , 高强度工作节奏的80后、90后们已深为腰椎、颈椎、脱发、失眠而苦恼 。
根据“网商天下”报道 , 线上购买品质中药的用户里 , 25-40岁是主力人群 , 25-30岁的用户占比又高于50-59岁的用户 。
2021年京东“6 18”开场仅5分钟 , 运动营养保健品成交额同比增长65倍 , 增强免疫保健品成交额同比增长42倍 , 养肝护肝保健品成交额同比增长39倍;开场1小时 , 跨境进口保健品成交额同比增长240% 。2021年天猫“双11”开售首小时 , 中药相关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