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中国能源 | 氢能突围遵循什么逻辑?( 三 )


科学理论讲的是可能性和预期 。理论而言 , 氢燃料电池效率是百分之百 。现在车用燃料电池发电效率多为55% , 与柴油机和汽油机相比尚不具备竞争力 。待到发电效率达到70%乃至80% , 氢燃料电池的竞争力会大幅提升 。这个过程就是工程技术上的突破 。
一个系统八个零部件产业链长而复杂 , 质量体系是车规级的要求 , 难度最大 。一个系统即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 八个零部件即电堆、膜电极、质子交换膜、碳纸、催化剂、双极板、氢气循环系统、空气压缩机 。目前国内的一个系统八个零部件整体质量尚不稳定 , 可靠度不高 , 服务还比较耗时 , 距离成熟的产业链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
一个系统八个零部件产业链 , 越靠近上游 , 技术差距越明显 , 尤其是催化剂、气体扩散层及质子交换膜这三大核心材料 。质子交换膜一旦发生改变 , 下游的零部件都需要跟着做调整 , 且质子交换膜现在基本依靠进口 。三大核心材料也是降成本的关键 , 膜电极的成本占电堆成本的60%以上 , 而催化剂、气体扩散层、质子交换膜三大核心材料占膜电极的60%以上 。
如何迅速形成、攻破一个系统八个零部件产业链 , 把系统成本快速降下来 , 是推动氢能发展的核心 。
现在国家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打造氢燃料电池一个系统八个零部件的产业链 , 可以加强对外合作 , 借助国际前沿的技术力量 , 尤其是在三大核心材料方面 。
氢气价格和整车价格共同构成了解决方案的成本 , 当下我们可以使用蓝氢甚至灰氢让交通应用场景运转起来 , 促进氢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 。但没有最终绿氢的使用 , 氢能产业也就失去了初心和发展的源动力 , 因此可再生能源和水电解一体化的绿氢生产成套装备也不可或缺 , 要重点发展和支持 。
我们过去的很多产业都是从低端制造业到高端制造业 , 再到自主创新 , 发展路径基本是从供应链崛起 , 质量提升后进入价值链 , 最后尝试进入创新链 。氢能产业还是一片“无人区” , 其发展路径会是先有创新链 , 再产生价值链 , 最后形成供应链 。创新就意味着挑战和不确定性 , 氢能产业要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 。
从目前中美商贸关系看 , 我们被制裁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业 , 对应的是价值链 。我们现在说的“卡脖子” , 是指技术落后、价值链这个环节被卡住了 , 归根到底还是科学水平没跟上 。解决“卡脖子”难题 , 关键是要解决“卡脑子”问题 , 也就是要打造创新链 。国家间的竞争 , 还是要依赖创新链 , 重要的是“脑子”不要被人卡住 。创新链对应的是人才 , 核心还是在教育 , 要通过教育把基础研究能力搞上去 。氢能产业要发展 , 同其他产业一样 , 有赖于基础研究的支撑 。
(作者系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十问中国能源 | 氢能突围遵循什么逻辑?】来源:电力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