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比拼价格转向深耕供应链,物流行业突围进行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 每到一个财报季前后 , 物流行业增收不增利的话题就会准时登场 。
这当然不是从业公司希望看到的局面 , 但面对数次被叫停的价格战 , 接近红利上限的电商行业 , 想要单纯从快递入手解局 , 已经不再是最优解 。相反 , 同城配送、即时零售这些渠道上 , 开荒破冰正在进行 , 而在和整体商业联系更紧密的领域 , 供应链服务正成为物流行业的新战场 。细分市场 , 就是新的增量 , 物流行业的下一个拐点 , 似乎开始初露曙光 。
增收不增利的困局难解
对快递乃至整个行业而言 , “内卷”这个词 , 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摘不掉的帽子——很大程度上 , 这是由于物流领域之下 , 发展最快、光环最多的快递行业深度绑定了电商 , 而电商自身从近十年前的老一辈3C电器大战开始 , 就在无休止地激烈竞争中 。至于其它细分领域 , 比如干线物流、跨境物流 , 虽然作用同样重要 , 但其模式对比传统快递还要更重、更基础 , 无怪诸多企业的下一个增量方向选择在同城配送这些方面 。
从现有业绩上看 , 2021年前三季度 , 顺丰控股、圆通速递、韵达股份、申通快递、德邦股份、中通快递六家上市公司分别实现营收1358.61亿元、305.42亿元、286.01亿元、169.1亿元、225.59亿元、211.88亿元 , 分别同比增长23.97%、30.41%、23.88%、14.95%、19.03%、24.95% 。
然而 , 这六家公司前三季度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98亿元、9.54亿元、7.81亿元、-2.38亿元、0.28亿元、29.92亿元 , 同比分别下跌67.89%、31.16%、23.41%、4671.20%、90.60%、1.06% 。
这就是增收不增利的诠释 。国家邮政局公布的2021年前三季度邮政行业运行情况显示 , 前三季度快递业务量和收入完成767.7亿件和7430.8亿元 , 分别增长36.7%和21.8% 。
但是实际上 , 从义乌为代表的价格战被叫停之后 , 快递行业已经进入了量价齐升的局面 , 尤其是和电商绑定的通达系 , 在接受对外采访时均提到了单票效益的提升——有的是单价环比上升 , 有的虽然单票价格下降 , 但是成本控制得好 , 比如中通 。三季度 , 中通在油价同比上升27%的情况下 , 单票干线运输成本减少5.9%至人民币0.50元 , 单票分拣成本减少2.0%至人民币0.29元 。
国家邮政局对行业整体的通报是:三季度以来 , 受末端派费上涨和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 , 快递单价呈现环比上升 。这是个好消息吗?是也不是 。价格战停了 , 市场秩序更清朗 。但是当行业靠提价也带不来利润的增量 , 说明单票收入的连续上涨 , 实际预示着快递行业的头卡在了天花板 , 上不去 , 但也绝对不想再掉下来 。
人人都知道规模效应怎么好 , 但往往忽视支撑规模背后的苦 , 尤其是当规模效应发挥到极致时 , 市场发展潜力也快到极致 。极致之后 , 行业只能转向 。
去年12月 , 顺丰同城上市一度让同城配送成为热门话题 , 因为它绑定的即时零售是个很有想象力的领域 。结果 , “同城即时物流第一股”高开低走 , 破发了 。在市场看来 , 即时配送最好的时候还没到 。那么 , 服务企业呢?
转向供应链背后:物流与商业协同发展
服务企业客户的“快递” , 其实应该叫供应链服务商 。其中传统快递企业提供配送等部分服务 , 京东物流提供的是一体化供应链服务 。简而言之 , B端用户把供应链“外包”给京东物流 , 后者的职责是量身定制一体化方案 。
头部的物流企业确实都在入局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关于2021年度中国物流企业50强、民营物流企业50强的通告》中 , 排名第一的顺丰在去年四月悄悄将“顺丰DHL供应链”官方微信号正式更名为“顺丰供应链” , DHL是顺丰从德国物流巨头DHL手中收购来的中国区供应链业务 , 这次改名被视为顺丰全面投身供应链的标志之一 。官网显示 , 顺丰的客户已经包括通力电梯、阿斯利康等 , 它的供应链业务是直营模式 。